濟南游之孔林篇
12:30,去一餐廳二樓午餐。景點的餐,風卷殘云,半小時搞定。下樓來,在一小賣部柜臺邊等候。只見女售貨員急急走到我們跟前,手持一身份證,問我們“這個人是你們團里的么?”我們拿過身份證互相傳看,一致認定不是。她有些失望,我們問她是怎么回事,原來這位主兒在這里買過東西就走了,把身份證和銀行卡落下了。我安慰她,“別著急,你找不著她,她也許會來找你的。”她卻不甘心,又找另一隊的導游去問。我忍不住感慨,這山東人民咋就這么好呢!路邊有一牌坊。我們去孔林。孔林又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相傳孔子在73歲那年,預感自己生命將盡,便帶弟子到處勘選墓地,最終選定在曲阜城北的泗水河邊,圈下一塊地。當時子路提出,此處風脈雖好,但缺水。孔子說,不必慌,自有秦人來幫忙。孔子死后過了270多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有人建議,要想讓儒消亡,應該先破壞孔子墳墓的風水,使之和故宅隔斷,孔子就不能顯圣了。秦始皇一聽立馬采納,命人在孔子墓地南面挖了條洙水河。正好應了孔子的預言。公元前479年孔子葬于此地后,2000多年來其后裔接冢而葬,至今林內墳冢已約10萬余座,面積達2平方公里。現存石碑近4000塊,樹近10萬株。據說是我國現有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護最完整的宗族墓地。為什么叫“孔林”呢?有兩種說法,一說墓地分四等,分別是陵、林、墓、墳。陵,是皇室專用的。墓,是一般有些身份的人用的。墳,是平民百姓用的。林介于陵和墓中間,是僅次于皇室享受很高級別待遇的人用的。所以此處就稱“孔林”了。另一說是,當時孔子葬后而不起墳土,孔子的弟子們擔心以后找不到老師的墓地,不約而同地攜帶樹種在墓地周圍種植,作為老師墓地的標志。直到東漢桓帝時,朝廷才以官方名義修了孔子墓。此后歷代帝王不斷賜給祭田、墓田,重修和擴建,才形成了現在的古木參天、遮天蔽日的孔林規模。孔子的墓地上也堆起了馬背形的封土,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筑墓形式。因為時間關系,導游只帶我們去看了三個墓,孔子、孔子之子及孫。過洙水橋。上有一座雕刻云龍、辟邪的石坊。坊的兩面各刻“洙水橋”三字,南面署雍正十年年號,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聞韶立,兩面是不一樣的。傳說雍正撥了一筆巨款用于修繕,卻被地方官貪沒了,壓根兒就沒修。沒想到過了幾年,說皇上要來了,這可把地方官給嚇壞了,急中生智,就把牌坊正面重新刻了一下,并署上了年號。要是皇上站在洙水橋上回頭一望,就一定露餡了。可皇上愣就沒回頭。也真是好糊弄。先看到的是“子貢手植楷”。導游說此處念“皆”音。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相傳孔子去世時,子貢在外地未能及時趕回來。碑上的“植”字缺了一橫,表示孔子出殯時子貢沒能參加,代表弟子獨其缺一人。后來,當子貢回到先師墓前時,他手執楷木哭喪棒流淚不止,哭喪棒居然在淚水滋潤下生根發芽,若干年后成為一棵大樹。可惜這傳說中的楷樹在清朝康熙年間被雷劈毀,只剩下殘骸供后人瞻仰。據說楷樹又稱黃連木,極為稀有珍貴。樹干疏而不屈,剛直挺拔,樹冠開闊,樹葉似柳非柳,似槐非槐,且繁茂秀麗,樹葉和果實隨季節變換顏色:早春嫩葉紅色,后變綠色,入秋葉又變成深紅色或橙黃,它的果實也會變色,初為黃白色,后變成紅色或紫色。“楷樹”象征著孔子為萬人師表,天下楷模,又象征子貢感激師恩,尊師重教,天下楷模。“楷模”一詞出自此樹。而更神奇的是這塊亭中的石碑,稱“含淚碑”。傳說每年農歷八月廿七前后,也就是大祭孔子的日子,在石碑的表面,總是濕漉漉地掛滿了一串串水珠,酷似一個極度傷心的人正在流淚。還說它又是“干濕碑”。下雨天,碑的一面是干的,背面卻是濕的。我們在大晴天又不是孔子祭日,當然什么也看不到,但是手摸上去,兩面的感覺卻是不同的,確有一面更濕涼一些。再去看孔伋墓。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孫。宋徽宗在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沂水侯,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沂國公,元文宗在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追封沂國述圣公,孔氏后人稱其為“三世祖”。他受業于孔子學生曾參,頗得孔子思想的真傳,著作《中庸》,以述父師之意。孔伋享年82歲。然后去看孔鯉墓。孔鯉字伯魚,孔子之子。宋徽宗在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追封為泗水侯,孔氏后人稱為“二世祖”。享年50歲,先孔子而死。孔鯉一生沒有什么作為,但他說了兩名話卻至今還在流傳,他對孔伋說“你父不如我父”,對說孔子說 “你子不如我子”。真諦。最后去看孔子墓。有兩塊石碑,后碑“宣圣墓”,前碑“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據說這是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黃養正所書。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當時魯哀公稱孔子為“尼父”。漢平帝在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父”。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六年(492年),改封孔子為“文圣尼父”。隋文帝在開皇元年(581年),尊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取消封號。唐太宗在貞觀二年(628年),封孔子為“先圣”,十一年又改封“宣父”。唐玄宗在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升孔子為王爵,謚號“文宣”,稱“文宣王”。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號孔子為“玄圣文宣王”,五年改稱“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在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世祖在順治二年(1645年),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十四年又復稱“至圣先師”。傳說乾隆來拜時,對“大成至圣文宣王”這幾個字不滿意,心想,我是“王”,你也是“王”,我這個“王”怎么能拜你這個“王”呢?遲遲不拜。隨行的紀曉嵐看出了皇上的心思,就找了一塊石碑將這個“王”的下半部分擋了起來,看上去就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干”,乾隆這才高高興興地拜了起來。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名為“攜子抱孫”。孔子墓西側為“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后,眾弟子守墓3年,子貢卻守了6年。后人建屋3間、立碑一座為紀念。在出孔林的路上,遇上另一隊的導游,她戲稱,在我們腳下沒準就踩著千年白骨。有可能的哦。她說她有
關鍵字: 售貨員 小賣部 景點 身份證 銀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