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從蒙山來圖
暑期,我隨山東電視臺國際部來到了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拍攝一部電視風光片,在這兒,我們處處感受到蒙山的美迎面而來。 剛剛抵達山門,首先闖進攝像機鏡頭的,是從山上跑來的一支氣勢浩蕩的隊伍,原來那天恰逢蒙陰交警大隊和汶河大酒店聯合舉辦登山比賽。在采訪中,熱汗淋漓、氣喘吁吁的運動員們為征服了雄峙海表的山東第二大山的自豪感而溢于言表。 蒙山,雄踞齊魯,為山東第二高山。孟子曾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東山就是指蒙山。蒙山是大自然于天地混沌之中從大海的浴盆里捧出的杰作,是沂蒙山脈的崢嶸頭角。它以其博大精深、雄秀幽險、峭拔天外、氣勢非凡,躍居為中國名山新秀,于1993年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 此時,雨后新晴,云霧飄渺,我們沿著清澈的山溪逆流而上,攝像機徐徐將這山的偉岸、峰的峭拔、谷的幽邃一一收入鏡頭。 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物都是“美”的組合和濃縮。這里有蟬噪、鳥鳴、還有流泉的淙淙,那是天地間的自在的琴簧。縹綠的流水從石峰里擠出,在石板上蕩漾,在狹窄處轟鳴,更給這清幽添加了神韻。我們涉溪而過,再往前行,一座形似鼻子的山梁矗立在面前,環顧四周,都是拔地參天、俊秀奇絕的石峰,此時覺得“山重水復疑無路”了,不過,只轉了一個彎,就發現了通向“閻王鼻子”的山徑,又覺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大自然真會跟我們捉迷藏,它不但讓我們領會了“靜”與“幽”的真趣,還用“藏”與“露”的美,讓我們欣喜,使我產生咫尺千里的藝術聯想。很快登上觀瀑亭,面前豁然開朗,蒙山最美的景觀之一——水簾洞呈現在眼前。但見一條白練懸掛在藍天青山之間、萬仞絕壁之上,它經歷兩個臺階的急劇地撞擊,便飛花碎玉般地亂濺著。飛瀑與水花、旋律與轟鳴交織在一起,奏成了蒙山最為雄壯、最為精彩的樂章。山有水方活,水得山而媚。這里,既顯示柔媚的風韻,又展示了蒙山壯美的風骨。 越升仙臺,過二郎帽子山,從雨王廟蛇行攀上觀峰臺南望,云蒙峰盡在視野之內,“蒙山疊翠”的勝境盡收眼底。從觀峰臺上看云煙飄浮,如海如浪,有的峰尖伸出云海之上,像大海上的礁石。云在動,但人們覺得峰尖在動,云霧的流動變幻,使得靜靜的峰尖活動起來、豐富起來。“動”與“靜”在這里,也是藝術地相處著。云蒙峰雙峰,像一對孿生兄弟,雄偉而凝重,無數小的山峰,玲瓏而多姿,它們有時候密集,有時候疏朗,于是乎“雄”與“秀”,“密”與“疏”,也都恰到好處地、自然地給我們以美的感受。 蒙山的美,觀不完,看不夠,攝像機的鏡頭,也難收錄其一、二、。什么叫“美”?過去,這一處風景絕美的地方,不是被稱為“窮山惡水”嗎?過去,八百里沂蒙山,不是被叫做“掛著勛章的乞丐”嗎?是的,在生產力低下,溫飽還是頭等大事時,誰會注意山石的奇怪、云霧的變幻,而只會想到能多長糧食,免人們于饑荒的山水,才是好山水。“美”被束縛在“致用”的階段,就連廣為傳唱的歌曲,歌詞中不也是“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望不盡的麥浪閃金光”嗎?當人們用關心自然的眼光來追求美、審視美的時候,人們才發現了蒙山的美,此時的“美”才到了“暢神”的階段。蒙山作為國家森林公園,它還是一位“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山妹子”,它的許多峰、許多水還沒有名字呢!人們細看那些山峰,不斷給它起名字:“毛公石”、“臥佛山”、“金龜子”……用審美意志趣,去欣賞自然界鬼斧神工的美、天趣自成的美、粗獷豪放的美、秀麗婉約的美! 經蒙山十八拐下山時,我們收獲的最后的一個鏡頭是一支外國學生隊伍在陡峭的山道上艱難行進。他們是英國雷靂活動的一部分,來蒙山遠足探險。我們在采訪中得知,他們在把蒙山的美景定格,回國后帶給親朋好友共賞。 蒙山,從遠古走來,必然走向明天;蒙山之美,從中國走出,必然走向世界!
關鍵字: 交警大隊 山東電視臺 攝像機 蒙山 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