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戰備電臺舊址旅游區
618臺是為了戰時需要而建設的戰備電臺,但是建國五十多年的和平歲月使618臺沒有充分發揮戰備功能。從1974年開始,618只是作為中繼站,轉播著山東臺的廣播信號。盡管如此,它深埋地下70米的掩體工程依然牢不可摧,山洞里齊備的設施依然展示出當時設計的專業性和前瞻性。如今,山洞在擱置了40年之后重新得到了開發,山洞被重新發掘整理,洞內各個房間恢復了戰備原貌,當年任何外人不得靠近、塵封了40年的戰備重地,向世人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雖然也是山洞,但是618臺的山洞可不是一般的山洞。戰備臺為了適應戰時之需,必須起到三防作用。所謂三防,是指對核武器、化學武器、生物武器的防護。一旦發生戰爭,即便是核戰爭,要求戰備臺依然可以發揮正常的功能。洞內建筑適應戰時要求,設計有能抗擊原子彈沖擊波的防護門、自動關閉進風閘、抗沖擊消波室、噴淋濾毒濾塵室和可進行內外循環的通風系統。要進洞的時候,要先拐一個彎,這個彎是為了減緩炸彈爆炸后的強大沖擊力。30公分厚的弧形拱門是用來防核沖擊波的,它由鋼筋水泥制成,上面還安裝了自動裝置。這些都是618臺的建設者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鉆研出來的。現在的自動鎖已經很普遍,但是在40年前,可沒有幾個人知道。他們在大門上設置了自動裝置,遇到突發情況,大門自動落鎖。要想進入洞內,必須知道鎖的密碼,而密碼只有內部幾個人知道。進入大門后,會看到一邊兩個一米多高的小洞,這幾個洞是用來放鵝卵石的,叫消波洞。當沖擊波進來后,經過消波室一米多高的鵝卵石多方向反射,沖擊波的力量就減弱了,不至于構成威脅。就是敵人在外面放毒氣的話,他們也有解決的辦法。大門落鎖后,洞口完全密封,毒氣是進不來的。在通風口處,他們設置了一道關卡,如果有毒氣進來,先經過鵝卵石的過濾,然后經過化學物過濾,再經過水的噴淋,紗網過濾hellip;hellip;經過層層的過濾后,再厲害的毒氣也就化解了。因為洞內設備都是精密儀器,對外部環境的要求很嚴格,經過他們設置的通風系統后,洞里的空氣四季恒溫,保證了機器的使用壽命。直到今天,通風系統還是用的40年前的設備。據專家介紹,這些設備性能穩定,還能繼續使用下去。穿過厚薄不同的四道門之后就進入了山洞長長的走廊里,走廊兩邊有大大小小一共70間屋子。這些屋子都是按照轉播設備的技術要求而建設的。細心的你會發現長長的走廊里有很多的大釘子,你一定不知道它的功能吧,其實,它是用來放鋪板的。戰時,在釘子上放一塊木板,再往上面的環上一掛,一個簡易床就做好了。這個山洞可以容納上百人居住。洞里播音室設備的安裝也是體現了匠心的。播音室安裝了木地板,木地板下還裝了彈簧,人踩上去感覺地板都有彈性。即使外面有敵機轟炸,播音員在里面講話也不受影響,不回音,音質好。直到現在,播音室的木地板還完好無損。不僅如此。洞中還有自備水,柴油庫。即使戰爭來臨,洞中大小四個水庫的水也夠山洞的人們生活飲用了。這些水都是天然的礦泉水,水中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因為洞內溫度恒定,就像放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箱里,水庫的水就不會變質了。到現在,洞里還在使用這幾個水庫的水。而自建的柴油庫則可以保證燃料的供應。洞中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歷史賦予國防教育重任 置身洞內,看到的是長長的通道、井然有序的房間、“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標語,我們仿佛感受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戰斗情景和工作氛圍。而走出洞外,時空轉換,呈現在眼前的是和平年代的一派田園風光。聽聽鳥鳴,聞聞花香,看看美景,讓人更能體會到和平的彌足珍貴。2005年,為了實施中央村村通工程,使沂蒙老區的人民早日看上電視,聽上廣播,盡快脫貧致富,淄博廣電總局黨委將618臺的管理工作接了過來。自從618臺歸淄博廣電總局管理后,局黨委給了618臺一次發展的機遇。黨委不僅撥專款修了魯村到618臺的公路,還充分利用戰備臺的資源,把這里建成了淄博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618戰備臺的老一代建設者用熱血和青春創造了40年前的歷史,今天的618戰備臺正在發揮著國防教育的光輝,用自己的智慧創造著今天的歷史。讓我們記住歷史,記住創造歷史的人們。
關鍵字: 沖擊波 國防教育 工程兵 播音室 旅游區 鵝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