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之旅
鳳陽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地方,從小就知道鳳陽花鼓,今日終于有機會來到鳳陽看一看。首先來到的是朱元璋為他父母建造的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的面積只有以前的二十分之一而已。這是朱元璋為父母修建的獅子,不過在文革的破四舊的運動中遭到破壞,仔細看看腳的部位,有好多都是后來重新修補的。想想那個年代的人真是太瘋狂了,糟蹋了多少好東西。高大的華表巍然屹立。這是明朝的文官,身上還繡這仙鶴和中國結。武官的肩上有一老虎圖案,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合稱衣冠禽獸,本來是褒義詞,后來漸漸的轉變成了貶抑。這個有點像羅生門,里面立著碑,上面有朱皇帝的親筆碑文。那時的能工巧匠的技術真是令人贊嘆,一塊巨石能雕刻出兩個不同的形象。這次去明孝陵最大的收獲就是:人文旅游一定得找個導游解釋,這樣玩的才有意思,否則看了半天也是白看。這是朱皇帝起義的寺廟,并非他出家的那個。出家的廟宇早已不存在了。廟內的鐘塔,只能拍拍這些了,佛祖們是不允許拍照的。我越來越佩服自己的微距拍攝水平了,這張我設成了自己的桌面。安徽科技學院就在寺廟邊上,我們順便進去逛了逛,在里面碰到了一個pretty girl,沒想到這小地方也能出大美女。朱元璋原本想建都鳳陽,城樓都蓋好了,可是出于戰略上的考慮最終去了南京,否則鳳陽就不是今天這樣的經濟發展水平了。天公不作美,下起小雨,這是我抓拍的街頭的mm。廣場上的建筑左右兩邊蓋的都很對稱鳳陽還有個出名的地方就是小崗村,當年十八個農民寫血書土地分給個人承包,這在那個“反資”的時代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這個先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包產到戶的名字當時還不敢用,于是換了個好聽到聽的名字叫大包干。鳳陽花鼓的要飯歌據導游說這個在當時只有大戶人家才有,相當于今天的奔馳。當年的那十八個人已有六個過世了,他們當時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大干一場的,也實在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了。這是當時的生產工具,類似于“龍骨”,專門用于取水。這些農具到現在也在使用,我國農業機械化做的還遠遠不夠啊。小崗村雖然當年為國家做了大貢獻,可是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是比較低,只能吃飽肚子而已,看看這個房子就知道了。雖然國家取消了農業稅,但化肥比以前貴了一倍,小崗也沒有什么工廠,單靠農業發展太慢了。
關鍵字: 鳳陽 歷史 朱元璋 獅子 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