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城的“四回想”
老城回想之一
老城生活
公元二○○三年六月,天津老城在城墻被拆后的一百零三年,開始了建城以來最大的改造,這次改造既是醞釀已久的,又是突然的。說已久,是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醞釀.說突然,是人們大都沒有想到改造的范圍是如此之大。
改造老城里的原因是因為其中的危漏,從改革開放到今的二十多年的危漏速度快于從解放到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而這五十余年的危漏速度快于這之前的數百年。五十余年人為的放縱,使眾多的深宅大院斷送了她們的精美,斷送了他們的威嚴,斷送了他們為后人講述歷史的機會。
自六月始,我幾乎跑遍了老城里在先前幾次擴路和圈地蓋樓后仍保留下來的胡同,其中不乏深宅大院。我就象是在為她們照遺像。
很多有保留意向的文物保護單位被擱眼挖肉后拆除,另人痛心。當然不能否認有的被保留下來。但只是鳳毛麟爪。
1904年時是天津建城500年,那時天津滿目創痍,那堅實的城墻剛被列強拆除。
2004年是天津建城600年,希望我們再次迎接她的百歲生日時,不會讓我們忘掉老城,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老城回想之二
老城舊景
具我現在記得的楊家大院建筑群,卞家大院,東南角姚家胡同的一處院子等都掛著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現在已經是平地了,我在楊家大院中曾經問過那里看管的人員,這里拆不拆,他說,說是不拆,最后把這里有些價值的建筑材料拿走還得拆.這也是對多數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的辦法.
現在倉敖街的江蘇會館還沒有被全拆,是因為相關單位對拆后的建筑構件的分配沒有達成一致,也就是最后的命運大體是拆的,這里也是文物保護單位,是愛國主義的教育點,曾經是鄧穎超等活動開會的地方,幾乎每年都有國內外的學生來此訪問。
一座能夠體現城市歷史的建筑不應只是其建筑的本身,建筑應是整體的需要環境氛圍的,在天津、北京其建筑應該有胡同為環境,現在僅存的經司胡同、舊津道還能體會到一些氛圍,恐怕在我打字時已經消失。
至于那些磚雕,她們與建筑是一體的,一旦離開的建筑的本體便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就象將一位美女的頭割下來房在櫥窗中展出,就算她曾經傾國傾城人們看后留下的大多只是遺憾。
老城回想之三
舊貨市場
今天我又去了江蘇會館,很痛心,那里正在拆下龍雕和門洞中的木雕,上面的兩副照片從今天起已經成為歷史了!華家大院只剩下靠近二道街的正屋了其余的都成了平地了。梁思成在解放初哭保北京城時曾經說過,應保存北京老城,在城外建新城,在保城失敗后又曾說過五十年后會有人后悔的!
五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建筑理念和話語都應驗了。北京建起了城墻遺址公園,聽說又有規劃重修某些城樓和牌坊.天津一個老城博物館能裝下老城600年的歷史嗎,600年的歷史不只是一塊塊扣下來的磚雕,木雕,建筑構件這些可陳列在櫥窗、展廳的東西.我所說的并不是說老城廂的改造沒有必要,我的感覺的確是,這樣的拆遷速度對于老城來講,進度太快了。很多有歷史價值和旅游價值的東西還沒來及發現便消失滅跡了。(此文寫于9月10月間江蘇會館,華家大院已經沒有了)
老城回想之四
胡同--這種稱呼只有北方幾個城市有,而據統計天津胡同的規模雖比不上北京,但數量卻超過北京,如果說北京的胡同有一股王者氣派,那天津的胡同就具有一種百姓的溫情,隨意性較大,但也決非沒有章法,融入了更多的民意,更多的便利。
老城改造是好事,不可否認,但胡同不可全無保留,那寄托著大多數天津人的情和根,也許再過幾年,胡同一詞將會從郵遞員投遞的信封上消失,取代的是**花園**廣場**小區,全國皆同缺少了特色,失去了曾經遠去的人們回來尋找記憶的機會。
關鍵字: 天津 改造 改革開放 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