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在手盤山任你游
盤山風景名勝區,津門十景之一,景名“三盤暮雨”。盤山,古名徐無山。又名四正山、無終山、盤龍山。盤山風景諸多,其中以“三盤”、“五峰”、“八石”著稱。
盤山美景
“三盤”,自來峰為上盤,上盤松勝,勁松蒼翠,蟠曲翳天;古中盤為中盤,中盤石勝,巨石嵯峨,千姿百態;晾甲石為下盤,下盤水勝,巨泉響澗,濺玉噴珠。
“五峰”為掛月峰、自來峰、紫蓋峰、九華峰、舞劍峰。與山西五臺山相呼應,號稱“東五臺”。五峰攢簇,引人入勝。主峰掛月峰,海拔864米。峰勢上銳下削,形似圓錐。上有唐代建筑定光佛舍利塔,崖頭刻有“摩天”二字,系清末軍機大臣榮祿所書。峰巔刻有杜甫句:“一覽眾山小”。每當晨霧飄浮,仁立峰頂,可充分領略“云間峰影千層翠,煙外林光一帶橫”的情趣。相傳明代戚繼光曾登此峰,寫下這樣的詩句:“霜角一聲草木,云頭對起石門開,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鴉無數來。但使雕戈銷殺氣,何妨白發者邊才。勒名峰上吾與誰,故李將軍舞劍臺。”
“八石”,多為花崗巖“球狀風化”的巨大石塊,據外形予以命名。其中著名的有懸空石、搖動石、晾甲石、將軍石、夾木石、天井石、蛤蟆石、蟒石,俗稱“八石”。
鼎盛時期的盤山曾有過72座寺廟,玲瓏寶塔13座的輝煌。自魏武帝曹操始,歷代皇帝在盤山辟山建寺,大興土木,修寺廟塔院160多處。其中大部或年久失修逐廢,或在抗日戰爭中被毀,只存舊基。現在已經恢復重建的有天成寺,云罩寺和萬松寺。
天成寺,又名福善寺、天成法界。在翠屏峰南,俯瞰林壑,天成圖畫,故名。始建于唐,遼、明、清擴建重修。主要建筑有大殿、配殿、三間殿、江山一覽閣等。日侵華時期被燒毀,1978年重建,正殿東側配殿前立清乾隆帝御制《游盤山記》碑,新建40多米長的畫廊。大殿西側聳立著遼代天慶年間建造的舍利塔,為密檐十三層磚塔,斗拱和門窗均為仿木結構磚雕,檐角上懸掛銅鈴,玲瓏素雅,氣勢巍峨,是盤山中最高大的古代建筑。當年,乾隆皇帝曾數次來到這里,他的替身僧更是在這里出家。
云罩寺,地鄰盤山絕頂,海拔達800多米,是盤山地勢最高的廟宇。因位鄰巔峰,云掩霧罩而得名。曾被清乾隆帝譽為“殊勝”。建于唐代,毀于近代戰亂,1992年8月重建,對外開放。云罩寺由五開間大殿,三開間配殿,藏經殿及山門、平臺等建筑組成。主殿有3尊通高4米的金身千葉寶蓮佛,四壁有千佛龕等。云罩寺曾受到過乾隆的“特批”,破格用了“皇家專色”,將屋頂等修成金黃色,這是許多寺廟所不敢企盼的。 位于此處可觀云海,望日出,聽松濤,撞古鐘,其鐘擊之時,聲聞于天波震三縣。云罩寺東倚盤山絕頂掛月峰。掛月峰上矗立的定光佛舍利塔,其奇險之狀與云罩寺相映生輝。
萬松寺,是盤山最大的寺廟。清以前稱李靖庵,因唐初名將李靖曾居于此,故名。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歷年間重修。萬歷四年(1576),普照禪師來此住持。明神宗為寫“清心”二字。清初改稱衛公庵。因寺周圍有大片古松,故康熙帝賜額稱“萬松寺”,又為正殿書“樂天真”匾。乾隆帝為殿檐題“慈育萬物”額。日本侵華時,該寺毀于戰火,現僅存佛殿石基和《重修李靖庵碑》。
關鍵字: 五峰 勁松 盤山 盤龍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