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
鼓樓是quot;天津衛、三宗寶quot;之一。相傳初建于遼、金時代,是屯兵隙望的地方,后來廢紀。明朝初年重建鼓樓,恰好在天津城正中十字路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時,鼓樓遭到洗劫,1921年重建。 鼓樓的四門為quot;拱北quot;、quot;定南quot;、quot;鎮東quot;、quot;安西quot;,其上有楷書匾額。鼓樓中央為覆鍋形、建筑奇特,分兩層。第一層供著南海大士、關(羽)、岳(飛)二圣、天后圣母、天仙圣母諸神。第二層最初當然有大鼓一面,那才與鼓樓的名稱相符。后來為報時需要,把大鼓換成洪鐘。每天早晚各撞鐘一次,每次l08響,作為開城門和關城門的信號。鐘聲情脆響亮,傳遍城里城外和海河南北很遠的地方。鼓樓第二層還懸掛著清代詩人梅小樹書寫的一副楹聯:quot;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斷續鐘聲。quot;這副楹聯不僅把近處高敞的鼓樓、清脆的鐘聲和周圍繁華的城市、壯闊的沽水描寫得具體而鮮明,而且能引發人們對市民、商戶、漁民、船工的振奮忙碌情態的聯想。天津鼓樓在解放初因拓寬街道而拆除。鼓樓早年的大鼓也早已沒有了,僅留下一段關于董師傅治服巨蟒,用蟒皮繃鼓的傳說。唯有那口大鐘幸存,現在人們還能看得見。它被移放在天津歷史博物館旁的邃園中。鼓樓的大鐘直徑1.4米,高2.3米,重約1500公斤,被譽為天津的quot;鐘王quot;。此鐘用鐵鑄成,鑄工精細,造型古樸。鐘體都是陽鑄浮雕,鐘鈕鑄成交尾雙縭,片片鱗甲清析可辨雙縭的兩個頭和四只腳,連接著鐘體,另四只腳互相抓攀,弓身欲吼。鐘肩倒覆蓮瓣二重,沿鐘身周圍分隔成八塊長方形框格,上下兩層。鐘的腰部鑄著云龍和折枝花卉連續紋樣,作為裝飾。鐘口八個蓮瓣的凹處,各鑄一個八卦符號。從鐵鐘的下框格間所鑄quot;袞(究)州長老院quot;五字可知,此鐘原為建于宋朝元佑年間的克州長老寺的東西,最晚鑄于明末清初,是后來移到天津鼓樓懸掛的。這口大鐘現在放在邃園回廊的水泥座上,雖然不能撞響,但仍是一件鑄型精美的藝術品,可供人們觀賞、聯想。
關鍵字: 八國聯軍 歷史博物館 看得見 藝術品 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