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印象:大青溝
頭上頂著4個a的大青溝,是離我最近而層次又最高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向往多年竟始終未能如愿,這多少也讓我感到有些耿耿于懷。
讓所有郁悶渙然冰釋的,是我的好友德生兄。記得是今年八月的某一個周末,德生兄忽然打來電話:“周六、周日沒什么要緊的事了吧?沒事就和哥幾個一起走趟大青溝吧!”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那些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永遠關注和關心著你的人。電話這端的我當然二話沒說:“等著我!”
去大青溝或許還有別的捷徑,但我們選擇的則是四平----桑樹臺----鄭家屯----大青溝。即使是這段路,我們也選擇了分成兩段走,當晚就住在鄭家屯最漂亮的賓館----雙遼熱電廠的綠洲大廈。
從四平到鄭家屯一個半小時,從鄭家屯到大青溝同樣也是一個半小時。以一百多公里的速度整整奔馳了三個多小時才見面的大青溝究竟是近還是遠,連我自己都有些模棱兩可了。不過,遠也好,近也罷,抵達了就是硬道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們是特意起了一個大早從雙遼一路殺奔大青溝的,可到了才發現,高大雄偉的山門前早已挨挨擠擠地停滿了各種車輛。再看車牌,遼、蒙、吉、黑,應有盡有。很顯然,大青溝做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業已得到了東北人的普遍認可。
(二)
名聲在外的大青溝,位于西遼河流域南部的科爾沁沙地中,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后旗的轄區內,東北距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鎮25公里。
大青溝是統稱,其實由一大一小兩條平地塌陷的深谷所構成,大的在西,小的在東,大的叫做大青溝,小的自然就叫小青溝。二者最終交叉于三岔口,形成了一道“人”字形的風景線。
大青溝,溝如其名,景區外沙丘連綿,植被稀少;景區內卻是古木參天,蒼翠一片,而這也正是大青溝的獨特魅力之所在,難怪有人把它稱作是北疆千里風沙線上的天然植物園、八百里瀚海中的璀粲明珠。
大青溝究竟好在哪兒,說到底,還是當地人最有發言權。溝里的老百姓總結說,它的與眾不同就在于它的“三奇”與“三怪”。一奇奇在樹,大青溝內樹種繁多,古色古香,均為溝外所罕見;二奇奇在水大青溝河水細細,卻是四季不斷,冬季,溝外冰天雪地,溝內卻是流水潺潺;三奇奇在雨,盛夏時節,溝外烈日炎炎,溝內卻時常下著牛毛細雨。至于怪,就更是怪得離譜。第一怪,大青溝鳥類聚集,多達百種,但唯獨見不到一只烏鴉,問原因,連見多識廣的鳥類專家也連連搖頭;第二怪,溝內的蛤蟆大如碗口,在小青溝內鼓噪不停,在大青溝內卻噤若寒蟬;第三怪,溝內有一種鳥名叫羊山登,在小青溝內一向在溝坡上筑巢,到了大青溝卻一律都是在樹上安家……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已經到了溝口的我們,此時唯一的愿望就是立刻與這些傳說中的種種神異來一個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三)
大青溝共有三個較大的旅游風景區----望火樓原始森林區、三岔口漂流探險區和小青湖水上樂園區。我們的第一站就是三岔口的飄流探險區。
從停車場到三岔口,直線距離大約7公里。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駕前往。然而,車子剛走了一半,就被景區的管理人員擋了回來。原來,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景區內的交通工具一律采用統一配備的電瓶車,旅客可以循環乘坐,每人票價15元。
其實,乘坐景區內的觀光電瓶車同樣方便得很,不僅數量足夠,而且樣式繁多,最重要的是,敞篷車跑起來視野開闊,風涼無限,讓人感覺舒適快意,一爽到底。
電瓶車速度有限,這就給了我們足夠的東張西望的機會。道路是窄窄的一線,路的兩旁則是一望無際的略成波狀的沙丘草原。這是一片保存著純粹原始生態的原野,熟悉的茅草、鮮艷的野花、紛飛的蝴蝶,讓我輕而易舉就想起了30多年前尚未遭受任何人工開墾的某片故鄉的草甸。
所不同的是,那片草甸上沒有這里疏朗而又清秀的樹木。它們比鄰而居而又謙遜地保持著距離,它們本屬于同一個群體,卻又并未因此而喪失了自由和獨立。疏朗而不疏離,自由而不散漫,濃郁而不陰沉,看似隨意點染,實則錯落有致,看似率性而為,實則匠心獨具。我真佩服大自然在鋪排這段綠色的篇章時,是怎樣想出了如此妙趣橫生又如此引人入勝的表達方式!
象駢體文一樣規矩嚴謹、整齊華麗的,是路旁大片大片的樟子松。據導游介紹,這些樹全都是根植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的人工林。由于它耐干旱、耐瘠薄、耐嚴寒,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如今正在這片遼闊的沙地草原上煥發出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四)
賞心悅目的時刻總是如此短暫,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工夫,車子就已經停在了三叉口。
三叉口最具典型意義的標志物是一把插在石頭上的“金龍劍”。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大青溝就是一片水草豐美的地方,統治這片土地的是美麗智慧的菊麗瑪女神。她帶領人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過著幸福安寧的生活。不料,這一切早被住在不遠處的女魔頭尼古勒看在眼里妒在心中,一個邪惡的念頭在她的頭腦中油然而生:打敗菊麗瑪,擁有這片富饒的土地。
一天早晨,妒火中燒的尼古勒帶著她的三件法寶----風錘、沙袋、毒發簪殺氣騰騰地來到了大青溝。她先是把波光瀲滟的小青湖變成了一潭毒水,企圖毒死湖岸上的牛馬羊駝。接著,她又幽靈般來到女神的住處,向女神發出了惡毒的挑戰。兩人大戰了七七四十九天,漸漸地,女魔頭有些支持不住了,可她哪里肯善罷甘休,惱羞成怒中一揚手放出了風錘和沙袋。剎那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女神一不小心被沙子迷住了眼睛。乘女神不備,惡魔突然拔出了毒發簪刺向她的心臟。女神忍住劇痛,拼盡最后一絲氣力把金龍劍擲向了惡魔,劍光閃處,惡魔身首兩分,化做一只烏鴉飛走了。女神也隨之倒地,身軀化成了一條深深的河谷,就是大青溝;飛出的寶劍則化成了另一條河谷,自然就是小青溝。兩條河谷在這里交叉成“丫”字,這就是我們眼前的“三叉口”。女神倒下的瞬間,鮮血染紅了山坡上的五角楓,每到秋天它們都更加濃艷欲滴;她的淚水則化做了涓涓的溪流,一年四季都在山谷間不停地流淌……
(五)
相傳,由菊麗瑪女神的眼淚所匯成的河水被當地的老百姓視為圣水,每看的端午節大家都要來到溝下洗洗臉凈凈手,據說,沾了這圣水就可以洗去一年的濁氣和晦氣,迎來接連不斷的好運。然而,今年的端午已成往事,祈福的時機早已錯過,不過,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來沾沾這條圣水的靈光,那就是加入搖蕩在河流上的皮艇漂流。
頭上頂著4個a的大青溝,是離我最近而層次又最高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向往多年竟始終未能如愿,這多少也讓我感到有些耿耿于懷。
讓所有郁悶渙然冰釋的,是我的好友德生兄。記得是今年八月的某一個周末,德生兄忽然打來電話:“周六、周日沒什么要緊的事了吧?沒事就和哥幾個一起走趟大青溝吧!”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那些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永遠關注和關心著你的人。電話這端的我當然二話沒說:“等著我!”
去大青溝或許還有別的捷徑,但我們選擇的則是四平----桑樹臺----鄭家屯----大青溝。即使是這段路,我們也選擇了分成兩段走,當晚就住在鄭家屯最漂亮的賓館----雙遼熱電廠的綠洲大廈。
從四平到鄭家屯一個半小時,從鄭家屯到大青溝同樣也是一個半小時。以一百多公里的速度整整奔馳了三個多小時才見面的大青溝究竟是近還是遠,連我自己都有些模棱兩可了。不過,遠也好,近也罷,抵達了就是硬道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們是特意起了一個大早從雙遼一路殺奔大青溝的,可到了才發現,高大雄偉的山門前早已挨挨擠擠地停滿了各種車輛。再看車牌,遼、蒙、吉、黑,應有盡有。很顯然,大青溝做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業已得到了東北人的普遍認可。
(二)
名聲在外的大青溝,位于西遼河流域南部的科爾沁沙地中,地處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左后旗的轄區內,東北距旗政府所在地甘旗卡鎮25公里。
大青溝是統稱,其實由一大一小兩條平地塌陷的深谷所構成,大的在西,小的在東,大的叫做大青溝,小的自然就叫小青溝。二者最終交叉于三岔口,形成了一道“人”字形的風景線。
大青溝,溝如其名,景區外沙丘連綿,植被稀少;景區內卻是古木參天,蒼翠一片,而這也正是大青溝的獨特魅力之所在,難怪有人把它稱作是北疆千里風沙線上的天然植物園、八百里瀚海中的璀粲明珠。
大青溝究竟好在哪兒,說到底,還是當地人最有發言權。溝里的老百姓總結說,它的與眾不同就在于它的“三奇”與“三怪”。一奇奇在樹,大青溝內樹種繁多,古色古香,均為溝外所罕見;二奇奇在水大青溝河水細細,卻是四季不斷,冬季,溝外冰天雪地,溝內卻是流水潺潺;三奇奇在雨,盛夏時節,溝外烈日炎炎,溝內卻時常下著牛毛細雨。至于怪,就更是怪得離譜。第一怪,大青溝鳥類聚集,多達百種,但唯獨見不到一只烏鴉,問原因,連見多識廣的鳥類專家也連連搖頭;第二怪,溝內的蛤蟆大如碗口,在小青溝內鼓噪不停,在大青溝內卻噤若寒蟬;第三怪,溝內有一種鳥名叫羊山登,在小青溝內一向在溝坡上筑巢,到了大青溝卻一律都是在樹上安家……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已經到了溝口的我們,此時唯一的愿望就是立刻與這些傳說中的種種神異來一個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三)
大青溝共有三個較大的旅游風景區----望火樓原始森林區、三岔口漂流探險區和小青湖水上樂園區。我們的第一站就是三岔口的飄流探險區。
從停車場到三岔口,直線距離大約7公里。為了方便起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駕前往。然而,車子剛走了一半,就被景區的管理人員擋了回來。原來,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景區內的交通工具一律采用統一配備的電瓶車,旅客可以循環乘坐,每人票價15元。
其實,乘坐景區內的觀光電瓶車同樣方便得很,不僅數量足夠,而且樣式繁多,最重要的是,敞篷車跑起來視野開闊,風涼無限,讓人感覺舒適快意,一爽到底。
電瓶車速度有限,這就給了我們足夠的東張西望的機會。道路是窄窄的一線,路的兩旁則是一望無際的略成波狀的沙丘草原。這是一片保存著純粹原始生態的原野,熟悉的茅草、鮮艷的野花、紛飛的蝴蝶,讓我輕而易舉就想起了30多年前尚未遭受任何人工開墾的某片故鄉的草甸。
所不同的是,那片草甸上沒有這里疏朗而又清秀的樹木。它們比鄰而居而又謙遜地保持著距離,它們本屬于同一個群體,卻又并未因此而喪失了自由和獨立。疏朗而不疏離,自由而不散漫,濃郁而不陰沉,看似隨意點染,實則錯落有致,看似率性而為,實則匠心獨具。我真佩服大自然在鋪排這段綠色的篇章時,是怎樣想出了如此妙趣橫生又如此引人入勝的表達方式!
象駢體文一樣規矩嚴謹、整齊華麗的,是路旁大片大片的樟子松。據導游介紹,這些樹全都是根植于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的人工林。由于它耐干旱、耐瘠薄、耐嚴寒,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如今正在這片遼闊的沙地草原上煥發出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四)
賞心悅目的時刻總是如此短暫,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工夫,車子就已經停在了三叉口。
三叉口最具典型意義的標志物是一把插在石頭上的“金龍劍”。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大青溝就是一片水草豐美的地方,統治這片土地的是美麗智慧的菊麗瑪女神。她帶領人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過著幸福安寧的生活。不料,這一切早被住在不遠處的女魔頭尼古勒看在眼里妒在心中,一個邪惡的念頭在她的頭腦中油然而生:打敗菊麗瑪,擁有這片富饒的土地。
一天早晨,妒火中燒的尼古勒帶著她的三件法寶----風錘、沙袋、毒發簪殺氣騰騰地來到了大青溝。她先是把波光瀲滟的小青湖變成了一潭毒水,企圖毒死湖岸上的牛馬羊駝。接著,她又幽靈般來到女神的住處,向女神發出了惡毒的挑戰。兩人大戰了七七四十九天,漸漸地,女魔頭有些支持不住了,可她哪里肯善罷甘休,惱羞成怒中一揚手放出了風錘和沙袋。剎那間,天昏地暗、飛沙走石,女神一不小心被沙子迷住了眼睛。乘女神不備,惡魔突然拔出了毒發簪刺向她的心臟。女神忍住劇痛,拼盡最后一絲氣力把金龍劍擲向了惡魔,劍光閃處,惡魔身首兩分,化做一只烏鴉飛走了。女神也隨之倒地,身軀化成了一條深深的河谷,就是大青溝;飛出的寶劍則化成了另一條河谷,自然就是小青溝。兩條河谷在這里交叉成“丫”字,這就是我們眼前的“三叉口”。女神倒下的瞬間,鮮血染紅了山坡上的五角楓,每到秋天它們都更加濃艷欲滴;她的淚水則化做了涓涓的溪流,一年四季都在山谷間不停地流淌……
(五)
相傳,由菊麗瑪女神的眼淚所匯成的河水被當地的老百姓視為圣水,每看的端午節大家都要來到溝下洗洗臉凈凈手,據說,沾了這圣水就可以洗去一年的濁氣和晦氣,迎來接連不斷的好運。然而,今年的端午已成往事,祈福的時機早已錯過,不過,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來沾沾這條圣水的靈光,那就是加入搖蕩在河流上的皮艇漂流。
大青溝漂流的旺季景象火爆,等我們趕到碼頭時,岸邊早已擠滿了絡繹的人流。我決定和好友東子來個自由組合,一條皮艇、兩根木棒,再加上一個防水坐墊,就算是我們漂流的全部工具了。
我和東子早有約定,他掌舵,我攝像,可一下水事情就全都亂了套。亂套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我和東子都是重量級的“大塊頭”,皮艇的艇身本來就沒什么高度,再加上我們兩個這么一壓迫,吃水的深度就可想而知了;二是起始段水流湍急,推力極大,剛一下水就險些失去了控制;三是我們被夾在一個人數眾多的團隊中間,剛一進入河道較寬的地帶,所有的皮艇就立刻在中流擱淺,前也是船,后也是船,夾在中間的我們不論如何賣力地劃槳,小艇都只能無奈地在原地打轉。
更為嚴重的是,那個團隊的隊員們無論男女老少全部都是激情亢奮的好戰分子,你追我趕,互不相讓。剛一下水,后面的小艇就向前面的船只發起了挑釁,先是你來我往,笑鬧調侃,言語相激;繼而接近對方,以水撩撥,擴大勢態;發展到最后,竟然演變成了群情激憤、以槳擊水、陡起波瀾的人民戰爭……一時間,窄窄的河谷里水花飛濺,晴空潑雨,笑鬧聲、擊水聲響成了一片,連我們這個無心參戰的中立國也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一場浩劫中。順水順風的漂流日,眨眼間變成了酣暢淋漓的潑水節,加上我們劃槳業務生疏,對漂流的環境又完全陌生,“你撐船來我攝像”的燦爛大夢自然也就在一浪高過一浪的喊聲中無可奈何地泡湯了。
接下來的航程同樣并不流暢,或是急流失控,或是河中擱淺,或是陷入重圍,待5華里的漂流全部結束,不僅船中積水早已近半,就連人也變得落湯雞般狼狽不堪了。
(六)
下一個景點是小青湖水上樂園區。
小青湖位于小青溝的中段,全湖略成s形,湖區面積400畝,湖深超過20米。遠遠望去,整個湖面波平如鏡,岸邊蒲草亭亭徑直,果然是一個“沙中平湖水上山,北國風光勝江南”的風景絕佳處。乘船游湖是這里的重要娛樂項目,快艇、龍舟、電瓶船、腳踏船一應俱全,可有了在漂流區中流擊水、不幸濕身的教訓在,大家一致的意見便是臨水觀渡、拒不登船了。
蒙古族是個馬背上的民族,馬是蒙古人的驕傲。在小青湖北側遼闊的草原沙地上,就有這樣一個鐫刻著“綠原試馬”碑刻的大型跑馬場。在馬場的邊緣,靜候馳騁的馬匹少說也有百余匹。
據說,蒙古人騎馬有很多講究,大致可分為走、跑、顛三種。走,就是緩步慢行,行中求穩,既無驚也無險地優雅徜徉;跑,顧名思義則要縱馬飛奔,一往無前,在風馳電掣的速度中,體驗躍馬揚鞭的神氣與刺激;顛,是一種最見功夫的騎馬技術,它要求馬的主人要事先緊好馬的肚帶,試馬人躍上馬背后要一手緊握韁繩,一后扶住把環,雙腳踏鐙,臀部不能著鞍,力氣全在馬鐙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馬匹馳聘時上下起伏的節奏與波動。
聽了導游的介紹,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不過時間已經不早,一切都要等到下次再說。
(七)
我們的最后一站,是大青溝最具代表意義的景區----望火樓原始森林區。
望火樓原始森林區的入口緊挨著通往山門的停車場。進了景區百余米就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矗立在大青溝溝沿上的藍色小樓,這就是望火樓。它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它是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望遠鏡,是大青溝森林防火的最前哨。據說,在這棟樓里安裝的現代化防火監控系統,其先進程度在內蒙古自治區尚屬首例,就是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的。
原始森林的入口,其實就是望火樓后的一洞月亮門。轉過此門,相信你會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一片萬木崢嶸的大林海,原來都深深地沉落在一條形如天塹的溝谷里。
橫亙在我眼前的大青溝大致成南北走向,總長度約10公里,由此向南一直延伸到遼寧省的彰武縣。由于林木的遮擋,站在溝沿上根本望不見溝底,但據有關資料介紹,谷底至地面少說也有80米,而兩岸溝沿的距離則可寬達200-300米。
沿著陡峭的坡道一路下行,立刻便被撲面而來的青枝綠葉所淹沒。環顧周遭,遠遠近近、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全是樹。高大偉岸的喬木、蓊蓊郁郁的灌木、茂盛鮮美的芳草,構成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落有致、唇齒相依的大家庭,然后比賽著幽,比賽著秀,比賽著美,直至將一組組綠色的旋律譜寫成了一曲清新秀美的歌!
大青溝的樹奇,不僅奇在多,更是奇在古。行走在幽靜的密林中,按照標牌的指示,隨處可以會見動輒二、三百年的老樹。而這些樹從外表看,一律的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根本見不到所謂的龍鐘老態。
更為奇特的是,這些年深日久的古樹,多半都是在溝外難得一見的名貴樹種----水曲柳、黃菠蘿、紫椴、黃榆、胡桃楸、蒙古櫟、色樹、荼條----它們橫跨華北、長白、內蒙三大植物區系,按氣候條件的不同,從溝頂至谷底共分上、中、下三層。如果把以它們為主體的三層植物群落按喬、灌、草三個類別來劃分,由上及下又可清晰地辨別出喬五、灌三、草四等12層植物帶,難怪人們要將大青溝稱做是天然的植物園了。
據專家調查統計,目前大青溝共有木本植物106種,草本植物424種,這其中就包括五味子、五加、黃柏、天麻、忍冬、黨參、黃芪等200多種中藥材和蕨菜、山芹菜、金針菜、杏條菜等多種山野菜。由于這里藥材遍地,野菜野果滿溝,荒年饉月不知救過多少窮苦百姓的命,當地人因此親切地稱它為“娘兒溝”。
溝內植物如此眾多、古老,其名貴品種又為溝外所罕見,對于這種謎一般的現象究竟應該做何解釋呢?
對此,專家們普遍認為,大青溝原始森林是同緯度地區唯一一個被保留下來的殘遺植物群落,是科爾沁草原原始地貌的真實縮影。它的存在 ,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實屬罕見,是一份珍貴的自然遺產。
但對于它的成因,科學家們則各執己見,莫衷于是。比較權威的說法是:遠古時期,這里河流眾多,較大的河流主要有遼河和嫩江,當這兩條河流流經長白山、內蒙古和華北平原時,自然將這里植物的種子帶往了下游。后來,由于氣候的變化,河流逐漸開始干涸,久而久之,就有一些植物的種子慢慢淤留到干枯的河床上。再后來,發生了著名的燕山運動,此地地殼斷裂,地表下陷,由于溝裂深達淺水層,形成了許多泉眼,溝內的氣候條件一下子變得濕潤起來。那此淤積已久的種子終于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開始蓬勃旺盛地生長,而溝外的植物則因為受不了干旱氣候的逼迫,漸漸地便被大自然的無形之手淘汰殆盡了……
(八)
在大青溝幽靜的密林里徜徉,讓人留連忘返的,除了綠意婆娑的樹,還有流水濺濺的溪。大青溝的溪水全部由溝底的泉眼所匯成,因此也是一條汩汩流淌著礦泉的河,別看它水量并不大,然而卻是四季不斷清澈見底。
同清澈的小溪一起在林間蜿蜒的,還有一條由無數塊木板拼接而成的幽幽棧道。棧道依山隨谷,因勢高下,既有與周圍景色渾然一體的自然與古樸,同時又有一種因地造景的創意與巧妙。它象是一串路標,引導你在茫茫林海中漸入佳境;它象是一把紙扇,在打開與折疊之間告訴你什么叫做清涼與美麗;它又象是一語提示,告誡你在悠然漫步的同時別忘了保護環境的和諧;它更象一道風景,在領略了自然的粗獷和率意之后,教你用心地體會什么叫做工整和細膩……
就這樣,我們沿著廊腰縵回的棧道和曲曲蜿蜒的小溪,一路從鳥語林踱到了蓮中寺,一一地欣賞了夫妻樹、龍虎斗、五兄弟樹、嘎達梅林小路等眾多的奇觀和奇境,直到正午時分,才依依不舍地走出了這片幽幽的密林。
該是吃午飯的時候了,我們決定找家象樣的餐廳點幾道正宗的當地菜。
當地最具特色的飯店就是集餐飲和娛樂于一體的蒙古包了。景區內的蒙古包倒是不少,可一路問過去,幾乎家家客滿,十分火爆。最后,總算在最火的“科爾沁大營”的西北角找到了一個新開業的好去處。
蒙古包是蒙古人智慧的結晶,它結構簡單,拆搭方便,冬不積雪,夏不存雨,而且對風雪的阻力很小,完全稱得上是一種既方便又實用的特殊發明。不過,我們所走進的這家餐廳已經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蒙古包了。除了外形還算相似,其建筑材料、內部陳設、整體功能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姑且稱之為現代化的蒙古包。
現代化的蒙古包除了由磚石砌成、不能移動外,還具有著更加干凈整潔、寬敞舒適等特點,其豪華程度絲毫不亞于三星級酒店。潔白的墻壁、輝煌的屋頂、木質的地板之間,等離子電視、發燒級音響、柜機式空調、真皮沙發等用品一應俱全,再加上身穿蒙古族民族服裝、年青美麗的女服務員的熱情迎候,真的讓人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愜意與溫馨。
一張圓桌、幾個馬扎兒,兄弟幾人團團圍坐,一種親密融洽的氣氛就呼之欲出了。菜肴,當然也都是地地道道的特色菜:手扒羊肉、紅燒湖鯉、肉炒口蘑、木耳煎蛋、油炸奶皮、爆炒山芹……連酒,也都是風味獨具的馬奶酒。
菜肴全部上齊,奶酒正在飄香,面對一桌豐盛的酒席,哥幾個舉手通過:觀光已經結束,風景已經走過,剩下的就是熱烈的舉杯,痛快的豪飲!
果然。肴核既盡之時,除了司機師傅之外,我們就都有了幾分醉意了。是菜香?是酒濃?都是也都不是。因為,透明的酒杯之中,還有一份楚楚動人的風景在,還有一份醇厚綿長的真情在。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酒不醉人人醉吧……
關鍵字: 內蒙古 大青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