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善寺 -- 楊都廟
16世紀后期,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內蒙古地區,18世紀后期傳入阿巴嘎旗。當時阿巴嘎旗共有大廟宇15座,小廟宇56座,其中清朝皇帝賜匾的大廟13座,比較著名的寺廟有楊都廟、昌圖廟、汗貝廟等。
楊都廟位于阿巴嘎旗西南130公里處的洪格爾蘇木。這里水草豐美,空氣濕潤,泉水和河流縱橫交錯,風景十分秀麗,是游客消夏避暑的世外桃源。楊都廟是由阿巴嘎的一個誦經會發展而來的。1864年,也就是清同治三年,旗王扎薩克看中了這片肥美的土地,便在阿巴嘎附近建立了這所寺廟。當時清廷賜名“施善寺,授度牒(有編制,受俸銀的喇嘛)二十五,有300多名僧侶,占地面積3053平方米。
1921年擴建后的楊都廟其規模更加宏大,煥然一新,是北方喇嘛教徒所向往的寺廟。它占地3600平方米,大紅院中央是主廟,主廟前方大門兩側有鐘鼓樓,馬哈仁茲廟(金剛廟)等。為慶祝廟的落成,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在楊都廟所在地召開了五部十旗集會的那達慕大會,主持大會的是1936年被認定為第四代活佛的卻西bull;洛藏華丹隆柔嘉措。楊都廟也因此而遠近聞名,并成為錫盟五部十旗會盟圣地。經過歷史的劫難,現幸存下來該廟僅有楊都廟及三個大殿。在文革期間,這座廟本應同其他廟宇一樣被拆毀。相傳,當年有人用鋸子鋸廟前的柱子時,他的腿無緣無故地斷掉了,楊都廟也因此而逃過一劫。
1980年楊都廟恢復了宗教活動,1988年錫盟行政公署、阿巴嘎旗政府先后撥款13萬元對此廟進行了修繕。楊都廟由大廟、小廟和卻日殿三部分組成。大廟建筑面積449.44平方米,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灰色磚瓦結構,廟內保存著各種銅、銀制佛像、祭品、樂器等共1000多種,還有珍品藏經等。縱然滿目滄桑,楊都廟卻仍然屹立于此地,保佑著這里每一個樸實善良的人hellip;hellip;
關鍵字: 內蒙古 施善寺 錫林郭勒盟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