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會館
談起山西會館,必然要談起旅蒙商。 旅蒙商早在17世紀就出現了,它源于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時的隨軍貿易。據《清圣祖實錄》記載,在康熙帝征討噶爾丹行經錫林郭勒草原時,允許各部、各旗沿途向清軍出售馬、牛、羊、駱駝等物。由理藩院另設一營,商人在營中貿易。清朝軍隊每營派一名官員,專司貿易之事。隨軍貿易的商人,從蒙古各旗收購和從內地販運物品,以供應軍需為主。后來,征討噶爾丹的軍隊中的隨軍貿易漸漸擴大,擴大到了清朝駐錫林郭勒盟等蒙古地區的駐軍中,他們除了給部隊包辦糧草、販運馬匹和供應一些其他物品外,還和當地王公貴族、牧民進行貿易,這就是旅蒙商的前身。
商會議事區處在會館的中間,平時并不開放,只是在有重要商業議事活動時才可使用。議事廳內所舉行的最重要的會議就是正月十五的議事日。這一天所預示的就是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將要開始,多倫的一千多戶山西商號都要到會館參加會議,以幾十名會董為中心,在議事廳總結過去一年山西各商號的經營狀況,決定新一年的經營策略等。賞罰分明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經營出色的商號要給予獎勵,經營不好或違規商號要罰戲若干場。這樣,會館一年內請戲班子的費用自然就有了著落,這一著著實不錯,不僅起到了懲罰的作用,而且宣傳了山西商人。會議最終形成決議,然后向在外院看戲的其它九百多家商號宣讀議事結果,新的一年商業活動也就正式開始了。
多倫會盟后,清政府對多倫旅蒙商十分重視,并給予很多優惠政策,再加上草原貿易利潤豐厚,山西、北京、山東等地的商人也蜂擁而至。尤其隨著匯宗寺、善因寺兩座喇嘛教寺院的興建且日益昌盛,于是,多倫在不到60年的時間里,發展成為一座最為典型的旅蒙商城、蒙古地區貿易都會。旅蒙商人把內地大量的綾羅綢緞、鐵木瓷器、藥材香料等運到多倫,銷往內、外蒙古各旗,又將草原上的絨毛、皮張、鹽類等匯集多倫,然后銷往中國各地。旅蒙商事業如日中天,人口最多時達18萬,注冊商號4000余家。在當時,有所謂十大糧商、八大銀號、五大燒鍋、兩大當鋪之說。隨著貿易越做越大,相同地區實力較強的商人先后在多倫商業城建起了自己的聚會場所,也就是后來的會館。
關鍵字: 關帝廟 內蒙古 噶爾丹 山西會館 財神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