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常素廟)
一九四九年解放后,由于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寺廟被占用,“文革中更蒙厄運,香火中斷,把甘露寺所有的殿堂、房屋全被拆毀,成為?片廢墟。具有文物價值的牌匾、法器、佛像、經書均被付之一炬。僧人都被迫離寺,返鄉種地。僅剩一位雙目失明的僧人佛源,無處安身被迫住入農業社飼養員房,成了這里的五保戶。
一九七六年,佛源法師的住房快要倒塌,由佛門弟子馮雙小以給五保戶蓋房為名,用土坯建起佛殿兩間、僧房一間,仍由佛源法師居此恭行佛事活動,他在此苦守了三十多個春秋。
一九八五年,臨河區人民政府根據中共中央(1982)19號文件精神,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準恢復重建甘露寺,并作為漢傳佛教活動場所。一九八六年,佛源法師把他多年來善信徒供養他的善款六千余元,捐獻出來,交給妙福、妙仁、妙金法師,在馮雙小、王四 、王風山居士的相助下,修建佛殿三間,僧房四間,庫房四間。建成后較為簡陋,根本不能滿足信教群眾的佛事活動。佛源和尚圓寂后,由妙福、妙仁法師住持,只緣他們年逾古稀,無力護持道場。
一九九0年,在河套地區廣大佛教徒的再三懇求下,妙仁法師赴山西省大同市上華嚴寺,請山西省佛教協會長三義老和尚發起,責其徒弟藏文師、藏寶師協助妙聞師復興甘露寺。
一九九一年,妙聞法師秉承師公三義老和尚的重托,只身一人從上華嚴寺來到甘露寺,承擔起恢復興建重任.他為了盡快開展工作,先后從呼和浩特市觀音寺請來了藏文法師,從上華嚴寺請來了藏寶法師。在兩位高僧的指導下,在他的精心策劃下,歷時12年的努力,甘露寺已成為內蒙古西部地區一座雄偉壯觀、景色秀麗的漢傳佛教圣地。
整個建筑的格局嚴格按照佛教寺廟的定式,寺門朝南,南北縱向的一條中軸線有正殿三重。一進為三門殿,單層翹角,門楣上鐫有“甘露寺三字,為劉炳森先生所書,山門前雕有2.5米高石獅一對,威武雄壯,穩坐三門;二進為觀音殿;三進為大雄寶殿,系磚木結構,殿基高3.3米,上有漢白玉欄桿,石雕圖案,清晰美觀。殿高21米,面積1320平方米,雙重復檐,檐卜斗拱密致。歇山式屋頂,覆蓋黃琉璃瓦,翹角懸鈴,隨風仟響,重檐中間,鐫有“大雄寶殿四字,為趙樸初先生所書。殿內正中塑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三尊大佛像,高4.5米,佛座4米,背光高8米,用樟木精雕細刻而成,全身貼金,莊嚴如法。龕后塑有觀音海島,慈祥莊嚴,栩栩如生,兩側協待為善財、龍女。大殿東西兩面塑有18羅漢,墻壁畫有500羅漢,起伏坐臥、喜怒哀樂、形態逼真、服飾鮮艷、富有藝術美感。正殿兩旁建有廂房配殿,東側自南向北依次有祖師殿、客堂、伽藍殿、齋堂、上客堂、鐘鼓樓;西側自南而北依次有報恩堂、功德堂、西歸堂、三學堂、鐘鼓樓。東外環建有講經堂、客房、大齋堂。講經堂內供緬甸玉佛一尊,莊嚴精美。有經柜四個,收藏大藏經一套共48函,各種經書上千冊,供僧眾研讀。墻壁掛有名人字畫數十幅,整個陳設全是有價值的佛教文化匯萃。西外環建有念佛堂五間,供阿彌陀佛一尊,是僧人誦經清修場所,晨鐘暮鼓,梵唄相聞。后有玉佛殿,供2.5米高漢白玉佛三尊,東為藥師佛,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兩旁有阿難迦葉尊者,法相莊嚴、潔白無暇。佛像裝有背光,后墻有大型壁畫,為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兩側墻壁繪有十六尊者,雕刻精美、造型古樸。兩院僧寮環擁。廊敞軒明,曲經通幽。登高憑眺,全寺殿閣堂歷歷在目。
關鍵字: 內蒙古 大雄寶殿 甘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