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傳統廟會地
逛廟會是老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民俗娛樂活動,有人說廟會就是北京人的狂歡節。抗日戰爭時期各處廟會逐漸冷落,至六十年代停辦。1985年春節,地壇公園利用這種已絕跡多年的形式。
推陳出新,率先舉辦了地壇春節文化廟會。粗獷豪放的花會表演、琳瑯滿目的民間工藝品和回味無窮的風味小吃,將人們從四面八方吸引到地壇公園,成為當年春節群眾文化活動的高潮。
地壇廟會
地址: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
行車路線:地鐵或104、 108、13、18、27、116、 119、358路均可到達。
地壇廟會是北京最先恢復的廟會,規模大、花樣多,是不可錯過的廟會之一,前年地壇廟會廣受關注,是一個攤位賣出了30萬元的新聞。但爭議歸爭議,地壇廟會確實年年很精彩。所謂“吃在地壇”,逛地壇廟會第一大享受便是“吃”,牛髓油茶、杏紅茶、咸味面茶、爆肚、豌豆黃,南北小吃薈萃于一地。
東岳廟:
地址:北京朝陽門外大街141號
行車線路:乘110、112、109路車到神路街站下車。
東岳廟是以前春節時重點廟會之一。建筑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尤其山門對面的“琉璃牌坊”堪稱一絕。這牌坊系由黃綠兩色帶有浮雕的琉璃磚瓦所筑成。
高約六、七米,闊約十數米,兀立在東岳廟前,廟內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類:一為東岳大帝,這是人所共知的;二為地獄陰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謂“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
其中尤以執掌地獄陰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明末清初是東岳廟會的全盛時期,朝陽門外至通州的道路不但是陸路轉運漕糧的必經之路,也是由水路進京離京人員的必經之路。
直至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占領北京,時世動亂,民不聊生,東岳廟也逐漸衰敗。抗戰結束后,廟會雖已恢復,但已是元氣大傷。1949年,東岳廟作為公安學校校址,廟會從此停止。
廠甸:
地址:北起宣武區南新華街和平門路口,向南經虎坊橋路口至虎坊路文化廣場
行車線路:6路、14路、15路、23路、7路、5路、66路、102路和地鐵和平門站均可到達。
廠甸是當年老北京時代最重要的廟會之一,過春節逛廠甸是北京人的一大樂趣。廠甸位于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游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
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以琉璃廠中間和海王村公園為中心,舉辦大型廟會。廟會期間,琉璃廠東西街、南北新華街、大小沙土園及呂祖寺附近的商販連成一片。
從串成佛珠狀的大山里紅,到五尺高的大糖葫蘆;從頂著紅點兒的愛窩窩,到層層起酥的油酥火燒;乃至年糕、豆腐腦、元宵、炸糕、小豆粥、豆汁、炸灌腸、面茶、蜂糕、煎春卷、炸松肉等等,應有盡有。廠甸廟會在1963年以后中斷,于2001年1月在原址重新恢復。它獨特的內容及文化已經成為北京文化的名片。
關鍵字: 北京人 春節 狂歡節 風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