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游覽&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
沿著青磚灰瓦的宛平城墻,轉過城墻拐角。宛平城門對面就是盧溝橋。
“宛平城”。
憑身份證60歲以上半票10元,買了參觀券進入盧溝橋前廣場。
陳列有火炮模型。
畫壁上詞曰:“瓊花塢 盧溝殘月西山曉 西山曉 龍踞虎盤水圍山繞 昭王一去音塵杳 遙僯弓箭行人老 行人老 黃金臺上幾番秋草”。
廣場兩側的雕塑述說著盧溝橋久遠的人文歷史。
它歷來為交通要沖,北方各族經濟文化交融之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盧溝橋 包括宛平縣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記述此橋并贊嘆不已。
盧溝橋前。
【盧溝橋 位于廣安門外豐臺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余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盧溝橋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橋,全長266.5米,橋面寬度為9.3米,橋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橋墩砌筑為船型,其前有名為"斬龍劍"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該橋的建筑設計先進,制造精良。 盧溝橋的建筑裝 飾亦別具特色。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 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說,盧溝曉月即是其中一景。】
【橋欄為高達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與欄板連接而成,每根望柱頂端都刻有一個大獅,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異、或藏或露的小獅子,于是民間便有"盧溝橋的石獅數不清"的歇后語。根據考古工作隊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獅485只。】
兩邊有護欄保護,禁止觸摸損壞。
石獅子形態各異、色彩深淺、新舊不同。
石獅子數不清,拍不完。
橋面正對著宛平城門。
橋身左右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臥伏的大小石獅約500個左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舊橋面遺址 盧溝橋修復工程于1986年12月開工,1987年7月竣工。為了保存古跡,特將舊橋面保留一部分供參觀。請注意保護,勿踐踏損毀”。
橋東端有碑亭,漢白玉石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書,正面為御筆“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
“盧溝曉月碑 此碑為乾隆御筆‘盧溝曉月’碑,背面乾隆陰刻作《盧溝曉月詩》。碑(加蓮花座)高四點五二米,寬一點二七米,厚零點八四米。下方須彌座雕滿紋飾,碑心兩側及四邊均浮雕龍紋圖案。由此,盧溝曉月盛景聞名海內外。”
“康熙察永定河碑 此碑刻康熙四十年十一月御筆《察永定河詩》。碑高(含須彌座)三點七九米,......。碑首為雙龍脊頂。須彌座雕刻二龍戲珠等裝飾圖案,最底下刻圭腳。碑亭完好。”
“乾隆重葺盧溝橋碑 原有碑亭,記載乾隆五十年修葺盧溝橋經過。”
“乾隆重葺盧溝橋碑 此碑加龜趺共高五點五米,龜趺下的魚鱉蝦蟹(四角)等雕刻保存完好。刻有乾隆御筆《重葺盧溝橋記》,記載乾隆五十年修葺盧溝橋經過。此碑原有碑亭(今已毀),現只有臺基、踏步和四周柱腳的榫眼。”
“康熙重修盧溝橋碑 此碑(加龜座)高五點七八米,為現存四座碑中最高大的。僅碑身高四點五三米,寬一點一七米,厚零點五七米。碑首為雙龍紋頂脊。碑文為康熙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御筆,記載了康熙七年因河水泛濫沖毀橋東部分橋體,進行修繕的情況。”
“古渡千秋”。
“盧溝橋修繕暨建成八百周年碑記 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政府 1972年9月10日”。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盧溝臥虹傳千古”。
“斬龍劍 盧溝橋橋墩俯視平面形狀呈船形。橋墩的迎水面,修筑了楔形的‘分水尖’,長度4.5米~5.2米不等,約占橋墩的十分之四,每個分水尖上還分別安置一根約28厘米邊長的三角鐵柱,俗稱‘斬龍劍’,用以迎擊流水、冰凌,保護橋墩。”
“古渡追憶 此浮雕通過藝術化手法,再現了中國古代工匠在器宇軒昂號喊聲中搬抬石料,精確測量,巧妙設計,建造聯拱石橋——盧溝橋的勞動情景,展示了勤勞的中國人民在橋梁建筑方面的創造智慧。”
殘碑及石獅子原件。
“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盧溝橋與北京城之間存在著血肉相連的關系。正是盧溝橋特定的地理條件,促使了北京城的產生和發展,而北京城的建立,又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盧溝橋的重要地位。”
“溯源古橋北京城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發源于山西境內。遼代時名‘桑干’,經中都近郊的部分稱為‘盧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命等把盧溝河大加疏浚并筑長堤防水,改名‘永定河’。 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原始聚落開始在永定河洪積沖積扇的脊背上孕育發展。在北京下平原與華北大平原之間,水網密布,淀泊沼澤散布其間,成為南北交通上的嚴重障礙。進入北京小平原,必須渡過永定河,渡過永定河的最好地點就是——盧溝渡口。盧溝渡口成為北京小平原上南來北往的樞紐。永定河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夏季暴雨集中,極易造成河流下游的泛濫成災。洪水的威脅,排斥著城市在盧溝渡口的就地發展。于是,城市的建立就轉移到渡河之后相去最近而又不易遭受洪水威脅的地方——薊城,即最早的北京城(城址就在盧溝橋東北約十公里的蓮花池以東)。 公元1153年,金遷都燕京(薊城),定名中都。金中都(北京)開始上升為全國性政治中心。盧溝渡口的南北交通更加頻繁,地位更加重要,浮橋已經不能適應當時的形勢,金王朝于公元1189-1192年,修建了永久性的大石橋,敕命‘廣利’,即盧溝橋。”
盧溝橋就是一部蘊涵豐富、飽經風霜的史書,開卷有益。
【盧溝橋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該橋毀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 盧溝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在盧溝橋畔中國守軍防區內進行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后,日軍借口失蹤一名士兵,無理要求進入中國軍隊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的拒絕。日軍遂向位于橋東的宛平城和盧溝橋發動攻擊,并企圖強奪盧溝橋。這就是“盧溝橋事變”或稱“ 七·七事變”。中國守軍二十九軍官兵,在日軍蠻橫無理的挑釁和攻擊下,忍無可忍,奮起抗擊,打響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抗日戰爭也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墻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目前,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關鍵字: 北京城 盧溝橋 宛平城 永定河 石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