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爬香山
一年四季爬香山
非典以后,興起了一股鍛煉身體的高潮,我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被卷進了爬香山的大軍中。好在不坐班,又有車代步,一個星期爬2、3次,樂此不疲,興趣越來越濃,也逐漸體會到了那些常年爬山人的快樂。到如今,我已經爬了3年有余,和那些人稱“山串子”的老山友比,我還是一個新兵,但也想把自己的體會寫出來,和大家共勉。
春天是登山的好季節,寒冷的冬天終于過去了,清晨,伴著小鳥的叫聲步入香山,你會聞到一股清新的田野芬芳。樹開始綠了,第一批早開的花已經向你問好了。黃色的是迎春,粉色的是挑花,雖然天氣還有些冷,但花是一天比一天開得茂盛了,到了4 月,粉色的山桃花就開得鋪天蓋地,讓人欣喜不已。爬山賞景,最使人有好心境了。
開始爬山的時候,真累呀,走幾步就氣喘吁吁,看著高高的山,似乎很難到頂似的。可你堅持走上去,就可以看到山花爛漫好景致。那汗真的是流的痛快,人也隨之輕松起來。天好的時候,透過繁花綠樹,可以透視碧藍的天空,那時你的心竟是那末純靜,遠離了紛繁的塵世,去除了一切雜念,得到一種心靈的升華。登上山頂,可以看到北京城,頤和園、昆明湖、遠處的中央電視塔,還有海市蜃樓般的樓房都浮現在你的眼前。可惜,一切都被灰蓋籠罩起來了,在為自己感受了清新空氣的同時,也會為城市的污濁感到揪心。
爬山的多是老人,他們良好的心態總能感染你。他們大多已經退休,許多人的退休金也就幾百元,可他們總是快樂的。他們一見面就會互相問候,有時還互相打趣。無論地位、學歷、經歷有多大差別,但在這里他們是平等的,都是山友。每到周六,“藥石”(大家起的名字,據說摸摸能治病,它其實是一塊巨石,真名叫森玉笏,巨大的峭壁上有乾隆御筆所題“森玉笏”三個大字,刻字仍清晰可見。因形狀像大臣們上朝時手律的笏板而得名。)附近就聚集了許多人,這是唱歌的時間,人們自己印制歌本,有指揮,有伴奏,大家引吭高歌,大多是些老歌,不時也有現在流行的歌曲,聲音不一定悅耳,但人們并不挑剔,唱就是了,不過是自娛自樂。如果你走過去,就一定會融入其中,跟著大聲唱一段,好痛快。
桃花謝了杏花開、杏花謝了李花開,紫丁香、白丁香更是清香的讓人陶醉。接近五一的時候,人工栽培的郁金香開了,紅的、紫的、黃的、粉的,品種繁多,一片又一片,爬山的同時還能賞花,真是太讓人知足了。
春天的腳步漸漸遠了,天氣慢慢熱了起來,花謝了,樹葉的顏色也從嫩綠變成了深綠,來香山的時間也越來越早,6點鐘,一開門,坐頭班車的人就擁在門口,我們也常常很早就進園了。炎熱的夏天,只有早晨是涼爽的,能夠在這個時間,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真是愜意。到了三伏天,天氣更是熱的早,沒走一會兒就已經汗流浹背了。可這汗真是出的舒服,對于整天離不開空調的人來說,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的。有時,習習的山風吹過,更是感到從內到外的舒暢。不能說爬山能治百病,可我卻聽到不少的人說,爬山以后許多病沒有了,也看到原來曾經因腦中風,腿腳走路都不利落的人,由于堅持爬山,一天一天的好起來,有的人還能爬到山頂呢。常看到一個90多歲的老太太,一直堅持爬到平臺,簡直無法讓人相信她有那末大歲數,自稱要堅持爬到一百歲,看那勢頭,也不是不可能的。我自己也因此不再胃疼,心臟功能也好了許多。幾天不爬就會渾身不爽。即使是悶熱的桑拿天,鐵桿的登山人也不會退縮,有些人開始打赤膊,但大部分人還是穿著整齊,畢竟是文明社會嗎。盡管大汗淋漓,可一到山頂,那種勝利的喜悅真是無法形容。有的人會大喊一聲“ 我又來了!”你也會受到感染,感到一次又一次戰勝了自我的愉悅。
香山古跡很多,自金代起幾個朝代的帝王,均在此營建避暑離宮別苑。清乾隆十年 (1745年)動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林隙崖間,增置了殿臺亭閣,修建了宮門朝房,加筑一道周長10余里的外垣, 形成規程宏大的皇家范囿,并賜名“靜宜國"。當時園墻分為內外垣, 共有28景。內垣20景有:勤政殿、麗矚樓、來青軒、香山寺、翠微亭、雨香館等。外垣8景有:陽阿(朝陽洞)、玉華岫、森玉笏、香霧窟(靜室)等。外垣之北,另有別垣,當時園中建筑、勝點數不勝數。可惜的是,1860年和1900年,野蠻的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燒了圓明園、頤和園之后,香山名勝也沒放過,多處古跡被燒毀。現在雖保存和修復了不少,但很多景點只剩遺址了。爬山的同時也可順便欣賞一下香山的名勝古跡。
上山的路很多,大多數人都會從東門進,這是香山正門,是乾隆皇帝擴建靜宜園時所建,現仍保存了原有形制。進的大門就是一個大牌樓,后面是一處宮殿建筑,金碧輝煌。這就是新修復的勤政殿,勤政殿原為皇帝召見公卿百僚的聽政之所,以示他游玩時也不誤國事。沿著綠樹成蔭的路上山就到了“玉華岫”,也叫玉華山莊,它位于山脈中部,是庭院型風景點,院內古樹參天,榕樹成行,泉流淙淙,亭臺層層,是幽雅宜人的好去處。常有人在這里小憩,山風陣陣,涼爽舒適。再往上走有一處松鼠出沒的地方,它們常常跳來跳去,捧著游人扔給它們的花生、瓜子或果子吃得香甜,那樣子真是可愛非常。來爬山的人除了喂松鼠,還喂那些被遺棄在香山的貓,有人帶來貓糧,牛奶以及各種吃食,一堅持就是幾年。趕上孔雀缺水缺飼料,熱心的登山人也會前去獻上愛心,真是一些好心人。再往上就到了平臺(香霧窟),香霧窟建在朝陽洞北上方的一個平臺上,為園內殿宇建筑中最高一處,是靜宜園28景之一,也已經修復了部分,這里是中間站,許多體力不支的人到此就打道回府了,其實這里才剛剛開始登頂。從平臺到頂也有700多級臺階。沒有登山基礎的的人是會感到力不從心的。但樂趣也就在此時,經過3年,我現在已經不感到十分吃力了。山頂上比哪里都涼快,這就是人稱“鬼見愁”的香爐峰。到了山頂,大家都很愉快,一邊談笑一邊再做些其他的活動,以便緩解疲勞,舒展全身。在這里我也認識了許多朋友,雖然有的至今也不知道名字,但相逢就是緣分,又何必一定知道姓名呢?
我一直不知道香山名稱的來源,據說原因有三。一是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云霧繚繞,遠遠望去,猶如爐中香煙裊裊上升,故名香爐山,簡稱香山。二是仿照江西廬山而來。李白名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廬山有香爐峰,香山仿香爐峰之名,故名香山。三是古時香山曾是杏花山,每年春季杏花開放,清香四溢。所以稱香山。不管因何得名,在香爐峰上遠眺,西山美景盡收眼底,盤山公路如玉帶纏腰,昆明湖似一盆清水,紫禁城影影綽綽,一切都在你的腳下,人的心能不開朗而舒展嗎?此時什么煩惱和不快都通通忘的一干二凈了。
有勇氣的人常常會走北路,就是索道下邊的路,那是一條最艱苦的路,2千3百級臺階,幾乎沒有緩沖,我曾走過多次,但總覺得體力不支,挺羨慕那些體力好的人,他們雖然也是大汗淋漓,但許多人并不休息,幾乎是一口氣到頂,快的,只要十幾分鐘,當然大部分人,尤其是年齡大些的一般用30~40分鐘的居多。不過那也是相當不錯的了。
走這條路,就得進北門,北門外就是集明清兩代建筑風格的寺院“碧云寺”;朋友來時也常陪著去。 碧云寺創建于元至順二年(1331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后經明、清擴建,始具今日規模。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每進院落各具特色,給人以層出不窮之感。整個寺院,由山門至寺後石塔,高度相差一百馀米。在中軸線上的前幾重佛殿屋本為明代遺物,內有佛塑佛雕,其中立於山門前的一對石獅、哼哈二將,殿中的泥質彩塑以及彌勒佛殿山墻上的壁塑皆為明代藝術珍品。三重大殿加上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都是值得鑒賞的。尤其是保存有國內僅存的木質貼金“五百羅漢堂”,五百羅漢形態各異,極具特色;這里還有孫中山紀念堂和孫中山衣冠冢,上次連戰來時也曾去這里瞻仰。如有機會再專門介紹碧云寺吧。總之很值得去看。
進北門不遠就是眼鏡湖,這是兩個圓形的湖,中間有一橋,像個眼鏡,湖邊假山有水從上流下,人稱水簾洞。池邊有一方亭,是避暑歇涼的好去處。上邊還有個孔雀園。不愿意走北路的人也有從中路上山的。
關鍵字: 勤政殿 昆明湖 碧云寺 頤和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