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故宮
漫游故宮
王軒宇
(一)壯麗的三大殿
今天,我們游覽的地方是北京明、清兩朝皇帝的皇宮——故宮,舊稱紫禁城。
故宮位于北京城的中心。開始籌建于明朝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距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
故宮面積達七十二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呈長方形。有殿堂9000多間。殿宇巍峨,宮闕重疊,雕梁畫棟,氣勢軒昂。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作,也是世界上一組最雄偉、堂皇、莊嚴、壯麗和輝煌的建筑群。
進天安門,過了端門,我們就來到了午門。午門是由五座樓閣相連結合組成的城門樓,又稱“五鳳樓”。它的正面呈凹形,正中有三門,通常是明、清皇帝頒發詔書、接受降詔、出征或接受凱旋、獻俘之所。
午門是故宮的大門,進了午門,就是進了故宮。
走過金水橋,穿過太和門,迎面就是太和殿。在太和殿之后以次是中和殿、保和殿。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都建在故宮中軸線南半部的三層高漢白玉石階臺上,是明、清兩朝皇帝處理朝政、舉行隆重典禮的地方,按故宮建筑為“外朝”與“內廷”兩部分之分,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屬于外朝。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二十二米,呈長方形,重檐廡殿頂,黃硫璃瓦覆蓋,檐下橫額、斗拱彩繪。殿內居中設一高約兩米的小平臺,臺上放有供皇帝專用的金漆雕龍寶座,座位頂上正中的金龍藻井倒懸著圓球軒轅鏡。周圍的天花板彩繪云龍戲珠圖案。據導游侃,在皇帝寶座上方的軒轅鏡,實際上是一個大水銀球,周圍圍著一圈小水銀球,只要寶座上坐的人不是真龍天子,水銀球就會掉下來,砸死坐在寶座上坐的人。
太和殿北為中和殿。中和殿的平面呈正方形,黃琉璃筒瓦,四角攢頭頂,正中置鎏金寶頂,殿內有寶座、金鼎、熏爐等陳列。是皇帝到太和殿參加大典前,先在此小憩之所。
三大殿最后的一座宮殿是保和殿。它比太和殿略小,平面也是長方形,黃硫璃筒瓦重檐歇山頂。殿內也設有寶座。這里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蕃王公和舉行殿試的地方。
三大殿是故宮外朝的主體,太和殿南面的太和門兩側,西邊是武英殿和南熏閣,東邊是文華殿和文淵閣,這兒都是朝廷編篡經典和皇帝、太子讀書與藏書的地方。
三大殿兩側的附屬建筑物,從保和殿向北到乾清門外都屬外朝。過了乾清門便是故宮的內廷了。
(二)富麗的三宮六院
保和殿以北的乾清門裝飾華麗,兩邊有八字照壁,分立左右,色彩斑斕。是外朝、內廷的分界線。
穿過乾清門,沿中軸線依次往北建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俗稱三宮。三宮兩側,分列有東六宮和西六宮,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三宮六院”。
乾清宮金碧彩繪,富麗堂皇,大殿中央設寶座,東西分別建有暖閣。這里既是明、清皇帝的臥室,也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從乾清宮出來,依次就是交泰殿。交泰殿平面為正方形的,規模較少,黃硫璃筒瓦四角攢頭頂,建的小巧玲瓏。這里曾做過明皇后的寢宮;清朝時,皇帝的玉璽就貯放在這里,這兒還陳列著乾隆時的記時器——銅壺滴漏。
交泰殿后邊是坤寧宮。坤寧宮也是明朝皇后的寢宮,清代改為祭神的場所。這里也有過三個皇帝在此舉行婚典。坤寧宮東側有東暖閣,就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
在三宮東西兩側是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后妃門的住所。
東邊的齋宮以北是東六宮,有景仁、延禧、承乾、永和、鐘粹、景陽等宮;養心殿以北是西六宮,有永壽、太級、咸福、翊坤、體元、儲秀等宮。慈禧早年就在體元殿住過。
從乾清門向西行出隆宗門向北是養心殿,養心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就曾在此“垂簾聽政”。
“三宮六院”是故宮的內廷,是帝后的起居之所,也是皇帝、后妃們參與政事的地方,建筑物均顯得富麗、嚴謹、深密而富有生活氣息。
(三)專供皇家游倖的御花園
我們游覽了三大殿及三宮六院之后,就來到了御花園。御花園是專供皇帝和后、妃們游玩的場所。御花園建有古雅的殿、閣、亭、軒,其間山石、花木、盆景,園內還有五色石子鋪成的甬道。
御花園的主體建筑為五間重檐歇山頂的欽安殿。在欽安殿周圍,依地形安排了亭、臺、樓、閣,布局嚴謹,形式古雅。
欽安殿后邊,左側是太湖石堆砌成的假山,名“堆秀山”;上面建有御景亭;右面是延輝閣,與御景亭遙相呼應。欽安殿東有浮碧亭、萬春亭、絳雪軒,與欽安殿西邊的澄瑞亭、千秋亭、養性齋相對稱。
御花園雖然不太大,卻布局有序,緊湊嚴謹,殿閣亭軒,山石樹木,盆景花卉,一派秀麗風光。我們飽覽了御花園的風景,從順天門出了御花園,到故宮的北門——神武門,離開了故宮,結束了紫禁城之游。
我們用了整整一個下午,還是大概的把故宮游了一遍。故宮殿宇巍峨,宮闕重疊,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雖然它建筑體制繁復,卻異常調和,使我感到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及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美輝煌。
關鍵字: 保和殿 坤寧宮 建筑物 御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