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逛北京:福隆寺街與東四三條
此次來北京有個附帶的重要任務,那就要去找老婆的老家,她算得上半個北京人,好幾代都住在北京,只有她沒來過,那也是一種遺憾;経硑究過地圖后,知道從飯店到東四的距離,坐公交車也不過三站,我決定步行,既能看看街頭風情,也順便運動。
早上8奌,從沙灘北街沿五四大街往東行,首先在路北辺有幢樣式古典的「紅樓」,看起來年歳已久,果然不出所料,墻壁上掛著一個牌子,說明它是北京大學汨址的一部份,同時是五四運動的重要活動地奌之一,毛澤東曾在這兒圖書館工作過。
走了一條街,又看到了一座大型建筑物,那是「中國美朮館」,就在路口的小公園中,有一群人在里頭活動,這次我發現北京保留了許多公園,這是很好的事,一些老者可以在里頭活動,聯誼,下棋,打發時間。
小公園里我看見有人在地上寫字,進去瞧瞧,只見那老先生手拿自己制作的筆,沾上水就在地上練起來字來,経請教才知道這枝筆的制造方法,首先把海綿修剪成的筆頭的形狀,再將保特瓶頭包住筆頭的上部,以鐵絲綁住,由上方插入一枝竹子,就成了這一只克難筆,我不禁手癢也在地上寫了一個字,與老先生們聊了一下天,照了些相片就離開了。 我曾在一篇文章看到,北京人很注重方向,路名取的也很有方向感,比方說,往東的叫東大街,向西就叫西大街,當然也有北大街,南大街;更有趣味的是,如果街是斜的,那就干脆挑明了它,比方說「煙袋斜街」、「東花市斜街」;有個笑話說,一對老夫妻睡覺,老太太嫌老先生擠的太過來了,就開口說了:「我說老頭啊,你可不可以往東邊挪挪?」。 好,回到剛才的小公園來,如果由這個路口南行,可前往「王府井步行街」,路口東面對街即為「隆福寺街」,這兒在過去可是了不得的熱鬧,東有隆福寺,西有護國寺,都是善男信女必來之地,每逢開廟必定人山人海,但今不如昔了。
走進去一看,有些賣衣服的店已經開始營業了,再往東走,到了百年老店「白魁老號」,這正是我要吃早奌的地方,人已坐了不少,我們點了豆汁和焦圈、面茶、燒餅夾牛肉、肉夾饃;那豆汁,早聽人說外地人不容易接受這豆汁的味兒,只有老北京人才會喜酄喝它,那留走在異鄉的北京人,更是念念不能忘的;但我喝下一口就愛上它了,配上咸菜絲口感極佳,不但在北京的日子,每天都去喝上一碗,如今回到家后,仍是想念著那酸酸的味兒呢,老婆笑說我前輩子大概是北京人吧。其實,吃道地的北京小吃是對老北京文化的一種懷念。
走出白魁老號,一眼就看到了「侯餛飩」,當然得嘗嘗,點了一碗鮮肉餛飩,那湯的味道真濃郁,餛飩皮兒很有嚼勁,真的好吃。老店「豐年灌腸」就在隔壁,既來之不免也嘗它一盤吧;豐年灌腸的原料是白薯粉,經油炸過后,外焦里嫩,吃時澆上蒜汁,十分鮮美可口。北京小吃的特點是每種小吃都要有不同的配料,比如喝豆汁,必須配辣咸菜絲;吃炸灌腸必須要配蒜汁;吃爆肚要配芝麻醬和辣椒油……,只是肚量有限,只能淺嘗即止。 隆福寺街東口就是東四了,對街是東四頭條,沿東四北大街往北走沒多遠,就到了東四三條,老婆的舉止看起來有些興奮和不安,這是她的老家,前幾代都住在這兒,聽得胡同里的人說,那時能住在這兒,可是非富即貴;走進三條,只見兩旁斑駁的四合院,有人十分安閑的坐在家門口,也有人坐在巷子里打著撲克牌,賣菜的店也開張了,每個人都自在的過著生活,這才是真實的北京。
沿著胡同一路走,找到了老家的門牌號,只見正在整修,并沒有人住,其實那種回到老家的感覺是很特別的,文字很難形容。雖是人去樓空,可依然情感上澎湃不已,畢竟那是先祖住過的地方啊。 走回東四北大街,有了另一番收獲,老婆進了一家服飾店,選中了三件衣服,藍、紫、黃各一,每件15元,顏色很美的上衣,接下來三天都穿著它,我在隔壁的同仁堂買了兩瓶正骨水。隨即坐公車順著東四北大街往北,幸好問了車上的服務員,在國子監站下車,回頭走個十來公尺就到雍和宮大門了,記得,千萬不要坐到雍和宮站下,那就遠了;參觀雍和宮門票每人25元,門票很先進,是一種電子票,經過大門時只需對著感應器刷一下就行了。
逛了好一會兒,走出雍和宮,對街即為成賢街,有孔廟和國子監兩個景奌,走了約100多公尺,到了孔廟沒進去,再走了兩步,到了國子監,門票每人6元,它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學府,現存放一些當時科舉制度的東西,考場的模型,考生作弊的文件,老婆倒是頗有興趣的看的津津有味,在里頭繞了好一會兒才走回大街。
時已近中午,肚子也餓了,就在雍和宮的南辺,隔一條小街有一家店叫雍滿福茶莊,外頭窗上貼著牛肉拉面,家常菜,往里頭一看,滿座,老婆說人多一定好吃,進了店,老婆巡了一圈,點了涼拌海帶、麻辣涼粉、老虎菜、羊肉肘花、羊肉餅和牛肉細面,其牛肉細面最得老婆的心,接下來兩三天,她一直念著要再去吃呢,說是味道很像她老爸以前煮的牛肉面。
回來之后,我每天都想著豆汁,牛肉醬燒餅,這種吃的文化也是老北京的特色之一,更是我迷戀北京的最大原因,有機會再講講我在北京吃的美食吧。
關鍵字: 北京人 北大街 國子監 隆福寺 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