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景物篇)
北海公園位于市中心區,在故宮的西北面,因與中海、南海分稱三海而得名。這里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
北海公園全園以北海為中心,面積達到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3.9平方公里)。湖口瓊華島上建的藏式白塔為全園標志。漪瀾堂波相光映;濠濮間游廊曲折。北海北岸是幾組宗教建筑,有小西天、大西天、闡福寺,西天梵境等,還有五色琉璃鑲砌的九龍壁,兩面各有蟠龍9條,戲珠于波濤云際,造型生動,色彩明快。園內還保存有文物鐵影壁、一座16面多角形塔式石幢、495方歷代著名書法家真跡、萬歲山團城和承光殿玉佛等。北海團城內的玉佛高琢1.6米,為整塊白玉雕而成,佛身鑲嵌寶石,通體瑩潤,珠光奪目,極為珍貴。其左留臂有一刀痕,為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留下的罪證。團城承光前的巨型玉甕“瀆山大玉海”重達3500公斤,氣勢逼人。
【游走筆記】
翠綠的爬山虎以自己的姿態構筑成一片綠色的瀑布。爬山虎又名爬墻虎、地錦,原產我國,北起長白山,南至廣東、廣西,廣泛分布。它不僅可美化環境,而且還能降溫,調節空氣,減少噪音。它的根、莖可入藥,有破瘀血、消腫毒之功效。秋季結的深紫色果還可釀酒。
湖水顯得混濁不堪,看著似一塘死水。湖面上零星的荷葉向人們宣告著生命的存在。綠色的荷葉,黃色的柳葉,倒稱水中的柳條的婀娜,襯著水中太陽的倒影。似乎這樣,太陽不在刺眼,而湖面也沒有原來那樣骯臟。
紅葉很意外的躍入我的眼簾。一樹的紅火安靜的立在一大片的花叢身后,襯上嶙峋的怪石,她的生命膨脹的更加厲害。只是,好像所有的葉片都不夠完整,刻滿了歲月的滄桑。
撥開柳條,遠眺瓊華島和島中屹立的白塔。瓊華島在北海公園太液池中,是公園的中心。面積6.5公頃,山高32.8米,周長1913米,是1179年用挖湖的土堆積而成,是按照神話仙境的意圖設計出來的,被喻為“海上蓬萊”。島上蒼松翠柏,綠蔭蔥蘢,各類建筑精美,高低錯落有致,掩映于樹木和層殿等。乾隆手書“瓊島春陰”石碑,立于綠蔭深處,為“燕京八景”之一。
放眼而去,是密密麻麻的睡蓮,只是沒有花朵。遠處的煙柳和拱橋構筑了一個煙柳依依,碧波悠悠的江南景致。雖然這樣的景致在家鄉是看了又看,可是當畫面再次出現的時候,心卻不知飛到了哪里。
長長的走廊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在我的身前立著牌子,上書:游人止步。好奇心讓我肆意的猜想長廊的那頭會是怎樣的一番天地?而我現在能做的只是站在牌子前,收長廊怪石于眼底,然后按下快門。
擺放在桌子上的文房四寶不知道走過了幾個春秋。只是投過厚厚的玻璃窗靜靜的看著,然后捕捉畫面。其實按下快門的時候,想著我哥,那個寫著一手好字的沒有見過面的哥哥。
依然是這樣的門洞,依然喜歡著。原本準備入園一探究竟,可是又一次被游人止步的牌子擋在了外頭。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這樣的景致,只知道只要有,我便會按下快門。
九龍壁盡顯其雍容華貴,長27米,高6.65米,厚1.42米,金碧輝煌,建造極為壯觀。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用黃、紫、白、藍、紅、綠 、青七色琉璃磚424塊砌筑而成,總計共有635條龍。雖歷經二百多年風雨剝蝕,顏色不變,成為最有價值的古文物之一。現存的其他兩座九龍壁在山西大同明王府門前和北京故宮皇極門前,但僅單面有龍。
黃色的鯉魚似乎并不多見,原先見過的基本以紅、黑、花三種為主。小池子里的魚兒悠然自得的游著,沒有紛擾。突然想到那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來。
站在五龍亭邊,遠眺瓊華島。碧波蕩漾的湖面被悠然自得的游船點綴得絢麗多彩。手劃也好,腳踏也罷,所有在湖面游航的船都顯得那樣的愜意。和風暖日下的人們更是何等的舒適和安逸。
站在公園西門,回頭而望。滿墻的爬山虎密密麻麻的層疊著,形成一道綠色的風景。每當微風扶過,暈出層層碧波。也正如此,讓我看清了風兒匆匆的步伐。
關鍵字: 九龍壁 北海公園 文房四寶 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