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到今天驚艷京城的燕京八景
太液秋風
太液秋風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東岸萬善門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燕京八景圖》中記述?說:"……?天氣晴明,日月晃漾而波瀾漣漪清澈可愛,故曰太液晴波。"乾隆詩中有"秋到宸居爽籟生,玉湖澄碧畫橋橫"之句,故叫太液秋風。
在中海的建筑水云榭上,刻有乾隆皇帝親題:“太液秋風”四字,是“燕京八景”之一。
站在水云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橋,背倚瓊島白塔,南面可越過寬闊的水面遙望瀛臺;東岸萬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綠蔭叢中掩映著金碧輝煌的紫光閣;遠處碧波千頃,近處荷花映日,景色宜人。
水云榭建于康熙年間,康熙專門寫了一首《水云榭聞梵聲詩》:“水榭圍遮集翠臺,熏風扶處午后開;忽聞梵誦驚殘夢,疑是金繩覺路來。”后來乾隆皇帝也附合詩一首:“后無心出岫,水不舍長流;后水相連處,蒼茫數點鷗。坐席生煙后,石欄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園吏。”朗朗秋日,在水云榭上靜觀秋風微動太液池水,波光鱗鱗,真是一種享受。
瓊島春陰
瓊島春陰
乾隆欽定該景石碑原在今北海白塔山西坡悅心殿門前。乾隆五十一年(1786)遷到白塔山東側現址。 瓊華島自金大定十九年(1179)建離宮以來,不斷修繕,景色不凡。《八景圖》記述說:"山上常有云氣浮空,氤氳五彩,郁郁紛紛,變化翕忽,莫測其妙,故曰瓊島春云。"乾隆皇帝改為瓊島春陰,因為他詩中有"當春最早耕犁急,每較陰晴發浩歌"之句。表示他很關心農情。
瓊島春陰在北海白塔山東、倚晴樓南。"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首盤頂,四方形。碑身四框刻纏枝紋飾,碑陽刻乾隆御筆"瓊島春陰"四字,碑陰為乾隆帝御制詩:"良岳移來石發峨,千秋遺跡感懷多。倚巖松翠龍鱗蔚,入牖篁新鳳尾娑。樂志記因逢勝賞,悅心端為得嘉禾。當春最是耕犁急,每較陰暗發浩歌。"碑座四周有雕刻精致的石護欄。碑旁有迂回曲折的小路直達見春亭、看畫廊。
玉泉趵突
玉泉趵突
玉泉山在萬壽山之西。金章宗于山鹿建泉水院。玉泉山有三個石洞,一個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淺莫測;一個在山南,泉水流出"鳴若雜佩,色如素練";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門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叫"玉泉垂虹"。乾隆改為"玉泉趵突"。他說:"泉噴躍而出,雪涌濤翻,濟南趵突也不過是也,向題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實矣。因此予以正名,表為天下第一泉"。詩中并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幾曾百丈落云空!"
玉泉山風景秀麗,泉水清澈,晶瑩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辟為玉泉行宮。由于這里水清而碧,澄潔似玉,“以茲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因而當初定名“玉泉垂虹”,成為燕京八景之一。
西山晴雪
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連綿山脈的總稱,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脈。所說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帶。香山是這一帶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西山風景優美,唐、宋以來已成為寺院薈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開辟的園林。“西山積雪”就是當時西山雪后著名景觀。據史載,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帶建造大永安寺,還興建行宮。后來他的嫡孫,直接繼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顏璟,又在此地相繼構筑了祭星臺、會景樓等建筑,說這里是章宗定西山積雪的景點,似屬無可非議。可以想像,每當雪后初晴,從這里憑高臨遠,但見山巒玉列,峰嶺瓊聯,旭日照輝,一派紅裝素裹,倍極壯麗,應該說,“晴雪”要比“積雪”更富有詩情畫意。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
"薊門煙樹"碑,立在德勝門外五里的土城邊。這里歷史上曾有"煙樹"的景觀,但此處并非薊門。漢代以后的薊城在今廣安門一帶已無非議,那為何又稱此處為薊門呢?《水經注》說:"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指的當是原白云觀處之土丘。鄒?說:"薊門在舊城西北隅",把"舊城"誤解了,其實應指金中都(元大都建成后,稱金中都為舊城)。明代的《長安客話》索性說:"今都城德勝門外有土城關,相傳是古薊門遺址,亦曰薊丘。"顯然是錯誤了。乾隆欽定的《日下舊聞考》以此為依據,故把"薊門煙樹"碑立在這里。《八景圖》記說:"門之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漂渺,游人行旅,往來其中,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金臺夕照
金臺夕照
金臺,即黃金臺。原指公元前3世紀,燕昭王為禮賢下士所置之土臺,上面放著千金,聘請天下名士。至于該臺的位置,由于年代久遠,一時較難確切指出。目前有金臺七八處。 《上谷郡圖經》說:"黃金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延天下士"。《水經注》說"固安東有黃金臺遺址"。明代的《長安客話》:"黃金臺有二,故燕昭王為樂、郭而禮之者。勝跡在定興。今都城亦有二"。《帝京景物略》載:"易州,易水邊二處,都城朝外一處,有三處黃金臺"。清代的《宸垣識略》載:"永定門外三里有黃金臺。" 除上述記載外,還有城內燈市口東口路北的二郎神廟,該處即內城"金臺夕照"處(見馬芷庠《北平指南》)。現在朝外小莊往北有金臺路地名,當地人說,這里是古“金臺夕照”的遺址。乾隆皇帝把石碑立在朝外。即今關東店南3501廠內(原苗家地教場東邊半里的土丘上)。1935年出版的《舊都文物略》中,還能見到石碑倒臥的照片。 2006年,北京地鐵十號線修建過程中,重新出土了金臺夕照石碑,如今樹立在地鐵十號線“金臺夕照站”以c出口西鍘不遠的一個廣場中,供人們憑吊昔日的盛景。
盧溝曉月
盧溝曉月
盧溝即永定河,古來交通要津。金世宗1189年下令建橋,1192年(明昌三年)落成,命名廣利橋。橋如長虹,十一拱券門,四個華表,望柱上雕有大小石獅485個。橋長266米,寬9米。 古時交通不太方便,京城距此約是半天的路程。送別京門,打尖住宿,來日早行。雞鳴上路,尚見明月當空,大地似銀,"盧溝橋上月如霜"。于是"曉月"的意境名傳遐邇。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即發生于此。當晚,日寇以失蹤一名士兵為借口,要過橋進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二十九軍守橋部隊的拒絕。以此展開激戰,守軍揮舞大刀,寒光四射,日寇喪膽。1000多鬼子被分片包圍,只等一聲令下,即可將其全部殲滅。可是漢奸"政府"竟命令前線部隊"不要把事態擴大"而把日軍放跑了。 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抗戰宣言,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 現在古橋已宣布光榮退休,不再擔當巨大的運輸任務,而是作為旅游勝地迎接著遠近客人。近年來盧溝橋修復委員會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籌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使盧溝橋煥發新姿,讓它在旅游事業中貢獻第二青春。
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
居庸疊翠,是以關溝中的居庸關為中心的八達嶺風景區。關溝是著名的溢道,為太行八陘(即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孤陘、蒲陰陘、軍都陘)之中的第八陘,即軍都陘,是古代“九塞”,即大汾、冥阸、荊阮、方城、肴井陘、令疵、句注、居庸。居庸關,始于秦代,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
關鍵字: 中南海東岸 天氣 燕京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