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北京最靈驗的6大寺廟
雍和宮
位于東城區安定門東大街和雍和宮大街交匯處,它是北京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喇嘛教黃教寺院雍和宮。雍和宮建于清康熙33年,曾為雍正登基前的府邸--雍王府。乾隆9年乾隆九年改為藏傳佛教寺廟,成為清政府管理全國喇嘛教事務的中心。
雍和宮
雍和宮有將漢、滿、蒙、藏等多種建筑藝術融為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寺院殿宇宏偉,樓閣巍峨,既有宮殿金碧輝煌的建筑,又有古剎莊嚴肅穆的氣氛。雍和宮內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
潭柘寺
始建于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它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諺。
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形環護,宛如在九條巨龍的擁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因此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勢而巧妙布局,錯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點綴期間,環境極為優美。
臥佛寺
又叫“十方普覺寺”。它位于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由于寺內有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銅像、臥佛寺由此而得名。臥佛身長5.2米,用銅25000公斤 、鑄佛用工7000人。銅佛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側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彎曲托首頭部。
臥佛寺
據說這是釋迦牟尼的紀念像。旁邊站著12尊小佛像,是他的12個弟子。他們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向12弟子囑咐后事的景像。殿的正面墻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意思是得到人生真義也就得到最大自由。此外寺內還種有幾株婆羅樹,每逢春末夏初之際,白花盛開,花朵如同無數座潔白的小玉塔倒懸枝葉之間,別有情致。
臥佛寺西北行約500米左右,即為櫻桃溝。這是一條外廣內狹的幽靜峽谷,兩側是秀挺峻拔的山巒,一條婉蜒溪水清澈見底,再往西行約1千米,可見危峰對峙,陡壁如削,十分雄偉險峻,這是著名的金鴿子臺。每逢雨季,可看懸崖陡壁上山水直瀉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飛沫高揚,吼聲震耳,深秋時節,這里山林紅葉,絢麗多彩,與香山紅葉堪稱雙絕。
白云觀
位于西城區白云路的白云觀是北京第一大道觀,有“全真第一叢林”之稱。白云觀原為埋葬邱處機遺蛻而創建的,位于金代“太極宮”東側。邱處機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之一,創建龍門派,他的遺骨至今仍埋葬在觀內丘祖殿香案下石座內。白云觀規模宏大,觀前影壁所嵌“萬古長青”,為元趙孟釷欏
關鍵字: 東城區 安定門 藏傳佛教 雍正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