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介風景紹及乘車指南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頤和園情思——調寄沁園春 (作者:言言
百年滄桑,風雨無阻,造園碑峰。 望昆明碧透,倒影閣樓;西山傍水,逶迤隱蹤。橋舞白綢,廊歌彩緞, 榭走檐飛呼應中。群鴨歡,夕陽戲醉柳,擺翠搖紅。
何人巧占天工? 大成匯集南北相融。 思群英眾能,百民勞動;別說只是,慈禧乾隆。人與天合,形和神聚,韻美情濃氣恢弘。看今朝,建和諧國度,誰展雄風?
清漪園1860年被焚毀1866年重建,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嚴重破壞,1902年再次修復。2005-2006年對佛香閣景區和長廊進行修復。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再一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么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于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
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
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游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頤和園的第三個特色是她的后湖景區,依靠后湖使萬壽山形成三面環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觀賞、游覽和防火的三個功能,特別是將防火功能巧妙地與園林設計巧妙地相結合,其作用類似于城墻四周的護城河。
乾隆御題石碑
佛香閣是全園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頤和園的設計還集中了全國的主要名勝景區。如南湖島上的望蟾閣仿武昌的黃鶴樓,十七孔橋仿蘆溝橋,后山的蘇州街是仿蘇州的買賣街建的。
對外賓旅游路線的建議:進東宮門參觀仁壽殿后——往北拐(右手)三百米,走10分鐘,經“紫氣東來”城關到諧趣園,諧趣園是仿無錫寄暢園修建的,是最能代理中國園林特點的,具有濃厚的江南園林特色,與頤和園皇家園林的整體特色也不同,因外賓對中國園林和江南園林了解很少,所以建議一定不要遺漏,外賓在此經常表示贊美。參觀諧趣園然后到昆明湖——玉蘭堂——樂壽堂——長廊——排支殿景區——石舫——為了節省時間緊可出北如意門,不要去蘇州街了。
上圖乾隆皇帝南巡回京后模仿無錫惠山園修建的諧趣園
在后湖的西段,有一處湖岸兩邊怪石高聳,是仿長江三峽的景色。在萬壽山后邊,還有一組仿西藏布達拉宮的建筑群(上圖)。
到北京如果只有一天的游覽時間,建議您最好是游覽頤和園,而且千萬不要把諧趣園落掉(因為它的位置較偏僻)。
對進東宮門游客的提示:進東宮門(正門)后繞過仁壽殿,假山后邊有一衛生間。
交通:1、如果是住在地鐵5號線、10號線或13號線附近,為了節省路上的時間,建議您最好能乘坐或換乘地鐵10號線,在終點站巴溝下車后,乘374或704路公交車到頤和園新建宮門,因為其它大部分到頤和園的公交車都要經過中關村地區,交通比較堵。
但返回時就要選擇別的路線了(因以上二路公交汽車返回時不走原路線)。
2、如果住地到公主墳較方便,可在公主墳乘437路公交車,這也是比較快捷的一條路線。
關鍵字: 北京 旅游知識 皇家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