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紀念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西城區前海西街,1988年6月對外開放。是一處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紀念性旅游景點。
郭沫若是中國20世紀學術文化史上一位兼文學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沫若是他在日本留學時使用的筆名,取自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兩條河名,以寄對家鄉的眷戀。青年郭沫若為尋求救國之路曾赴日本留學,畢業于福岡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為喚起民眾,他棄醫從文,創作了著名新詩集《女神》,并創立了“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文學社團之一創造社。大革命時期,他投筆從戎參加北伐,大革命失敗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流亡日本期間,他用馬克思主義史觀潛心研究中國古代史,成就了多部古代史和古文字學論著。1937年,他回國參加抗戰,主持宣傳工作并寫出大量歷史劇鼓舞人民抗戰到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等眾多要職。郭沫若一生著作等身,現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紀念館所在地原為中醫世家樂氏達仁堂私宅,始建于民國初年,建筑風格為庭院式四合院。19501963年這里先后曾是蒙古駐華大使館和宋慶齡寓所。1963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5號遷入,至1978年病故,在這里度過了他的晚年。如今,園中郭沫若夫婦生前種植的花木茂密蔥蘢,草坪上的郭沫若全身銅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城市規劃組共同建立。垂花門內郭沫若的辦公室、臥室、客廳和夫人于立群的寫字間依然如故,保持著主人在世時的景象。東西廂房和后排兩側的房間辟為陳列室,由“郭沫若的文學世界、“郭沫若與中國史學和“郭沫若的人生歷程三部分組成,介紹這位20世紀中國文化名人的理想追求、治學之路和他的情感世界。
關鍵字: 大革命 日本留學 郭沫若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