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
北京中山公園地處首都市區中心,位于天安門西側,占地二十三萬平方米,它是一座帶有紀念性的古典壇廟園林,也是一座精美的具有濃厚民族風格的城市園林。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公園的前身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初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一四二零年),明成祖朱棣在建造宮殿的同時,按照“左祖右社的《周禮》定制,將社稷壇建在午門前方天安門至闕右門迤西的矩形地面上。明清兩代封建皇帝每年農歷二、八月都要在這里隆重舉行祭祀社神(土神)、稷神(谷神)的祭典、祈望大自然給予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祈望王朝永存、江山永固、國家興旺。
古社稷壇主要由壇墻、神廚神庫、宰牧亭以及位于中軸線上的五色壇、拜殿、戟門等組成。王色壇又由五色土臺、四周海墁鋪裝及琉璃矮墻組成,墻中高有石構欞星門。五色土臺由三層石階圍成,當中鋪以五種顏色的細土,即南紅、北黑、東青、西白、中央為黃土。臺中立有一塊方石,謂之“社主石或“江山石。琉璃矮墻的顏色與五色土的方位一致。
五色土的方位亦與我國的土壤分布相一致。封建帝王取五色之土集于一處,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代陰陽五行學說,同時也表示皇帝一統天下,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社稷壇于一九一四年改建成為公園。初稱中央公園。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后,靈柩曾停放在園內拜殿內正中,一九二八年為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將中央公園改為中山公園,拜殿改為中山堂。
自社稷壇改建為公園以后,在保護好古壇廟神韻的前提下,還在局部地區挖湖筑橋、堆土疊石、修建亭臺樓榭,先后營造了松柏交翠亭、投壺亭、格言亭、迎暉亭、水榭、唐花塢、來今雨軒、長廊、長青園、愉園、杏花村、蕙芳園等,移建了明清時禮部的習禮亭、圓明園中的蘭亭八術、原東單的克林德石牌坊改名為公理戰勝坊即今保衛和平坊以及河北大名古剎中的漢唐石獅。還有清代宮苑中的名石,如青云片、青蓮朵、繪月、搴芝等,其中青蓮朵曾是南寧宮苑中的名石。 此外,公園還在保護好古樹名木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綠化美化,目前園林觀賞樹木已達一百多種,初步形成了以古柏為主體、喬灌花草交相輝映的大花園。唐花塢、蕙芳園常年展出四季應時花卉,其中蘭花、梅花、杜鵑、菊花、月季等專題花展以及全園性的大型花卉展覽深受廣大中外游客的好評。愉園里還可以觀賞三十多種名貴品種的金魚;來今雨軒飯莊可以品嘗紅樓菜肴;公園還高有多種現代文化娛樂設施。
今天的中山公園已經成為首都和全國人民喜愛的游覽、休息和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 古樸、計策、典雅的北京中山公園將以整潔而優美的環境、熱情而周到的服務、安全而井然的秩序歡迎您前來游覽。
關鍵字: 中山公園 中山堂 天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