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門
永定門位于北京,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筑,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臺通高26米。甕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米,南北長36米,甕城墻頂寬6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臺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辟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臺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1957年被全部拆除,2004年重建。北京人都知道,老北京城分為內城、外城,原有“內九外七共16座城門。但是自從民國時期開始拆除部分城門、解放初期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門以來,北京內城原有的9座城門,只余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門,則無一遺存。
明永樂十八年建成的北京城,平面輪廓呈正方形,只有9座城門。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的大將軍徐達攻占元大都,將元大都改稱為“北平府。為了縮短防線,以防元朝殘余勢力反撲,徐達下令將大都北面的城墻向南退后5里,在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重建。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南京稱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將自己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升格為“北京。此為北京得名之始。永樂四年,朱棣下令在北京興建皇宮,整修城墻,預備遷都。永樂十七年,為擴展皇宮前方的空間,將原在長安街一線的南面城墻南移2里,在正陽門一線重建。
關鍵字: 北京城 德勝門 正陽門 永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