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位于西城區東北部。東西斜向。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街口北距鼓樓僅百米;中部路北側與大石碑胡同相交;西至小石碑胡同,與鴉兒胡同相連,西口稍南處即為燕京小八景之一“銀錠觀山中的銀錠橋。街全長232米,均寬4米。清初稱斜街,為正黃旗地界。街內曾有一經營煙袋的店鋪,生意興隆,并有約1.5米高的木制大煙袋為幌子,清末因此改為今名。由于毗鄰鬧市和什剎海風景區,游人、顧客眾多,民國初期街內商業興盛,飲食、服務行業有震陽春燒餅鋪、何記兄弟叉子火燒、炸泡兒果子店、李二炸蝦店、義和軒酒館、公和魁清真糕點鋪、東順成包子鋪、同合假發店、雙龍盛彈花店、溫記小染作、中和當鋪等40多家,其中聞名京師的有4家:楊記茶酒樓,又稱臨河第一樓,顧客以文人墨客居多;慶云樓,以盅糕和炸春卷為名點的山東飯店;潘步昆西服店,為西城境內西裝制作發源地;鑫園浴池,為李蓮英嗣子李福慶所辦。街中文化氣氛濃厚,集中了寶文齋、敏文齋、太古齋等古玩店和十幾家湖筆店、裱畫鋪。開業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的黎光閣裱畫鋪技藝精湛,除揭裱古舊字畫外,還仿制清代宮廷“如意館的名畫,仿舊之作可以亂真,被字畫鑒定家稱為“后門造。街道老北京色彩濃郁、建筑風格樸素典雅,舊有“小琉璃廠之稱。《馬可middot;波羅游記》中所指元大都斜街的銅井,位于東口路北的小龍三廟前,后無人照管,廟毀井填,成了鑫園浴池的堆房。中部北側舊有道教廣福觀,為明天順三年(1459)彭姓太監所建,明英宗賜名,清代改名孚佑宮,1911年后恢復舊名,今為什剎海地區保存較好的廟宇,已改民居,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關鍵字: 中文化 什剎海 西城區 鑒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