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市場
北京市最大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之一。原稱紅橋農貿市場。初建于1979年秋,是一個由郊區農民在崇文區法華寺街、磁器口南口自發形成的以經營瓜果、蔬菜為主的農貿市場,多數是席地經營。
1980年遷至天壇路,南端鄰近公園東門,圍壇墻向北延至公園北門。全長800米,占地6,400平方米,攤位200余個,因北鄰紅橋地區,故稱紅橋農貿市場。1981年經營方式擴展為批發兼零售,農產品成交量達800萬公斤,成交額400多萬元。1984年經營品種逐漸齊全,劃分為蔬菜批發、農副水產、日用百貨、家具、服裝五個經營區。
1985-1989年,陸續將市場改造為半封閉式大棚,固定攤位增至700余個,1989年增加“經營文物監管范圍內的舊貨”。
1990年市場共有個體工商戶800戶,來自14個省市44個地區。經營商品13類上萬余種,日客流量3萬人次,日成交額20余萬元。1993年市場成交總量達2,200萬公斤,成交額達16,500萬元,實現稅費650萬元。
1992年為保護天壇壇墻,恢復古都風貌,政府決定在紅橋市場對面建設新址,1993年4月29日奠基,1995年1月28日正式開業。總投資2.4億元,建成后的紅橋市場是一座八層大廈,地上五層,地下三層,占地面積4,5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000平方米,營業面積16,000平方米。內設中央空調、電視監控、電動滾梯、客貨電梯,自動消防報警系統、衛生設備等設施,經營攤位達1,000余個,附設金融、郵政、通訊、倉庫、停車場等服務機構和設施,與全國14個省市、44個地區建立了商品信息聯系。成為集商貿、餐飲、娛樂、旅游于一體的大型集貿市場。
1997年在市場五層開設紅橋開鑫酒樓,可同時容納200人就餐。完成了經營主體由自產、自銷的農民攤販到商品經營者、承包商、代理商的轉變,市場功能從單一的低層次集貿型交易到多功能、高效率集合經營的轉變。市場全部由個體經營者經營,每天在此交易的人流近3-4萬人次,中國北方主要城市的部分農副產品也由紅橋市場中轉。最具特色的是水產品和珍珠飾品。水產品經營者有168家,以鮮、活、全著稱全市,水產品由空運到京,再到市場后立即充氧、配制海水養殖。品種有蝦、蟹、貝、龜、魚類等上千個品種。珍珠飾品營業面積達1,000平方米,是北京最大、最全的珍珠集散地,品種有淡水珍珠、海水珍珠、南洋珍珠、黑珍珠等。按色澤、大小、圓滑度等標準嚴格分類,價格從幾十元至上萬元,吸引大批國外游客。攤主大都會用英語等多國語言與外國顧客進行交談。1997年成交額達6億元,成交量3,500萬公斤。兩費收入2,600余萬元。市場實行總經理負責制,有職工230人。市場從業個體經營者2,000余人。1995年以來,共接待海外游客30萬人次,包括世界婦女大會、國際議長聯盟大會等代表,瑞典首相佩爾松、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等著名人物以及30多個國家的貴賓300余人(部長以上)。1984年以來曾多次獲得“全國文明集貿市場”、“全國物價、計量信得過單位”、“全國計量先進單位”、“愛國衛生先進單位”、“首都文明單位”、“北京市文明示范市場”、“北京市物價計量雙信單位”、“外地來京務工人員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關鍵字: 農副產品 農貿市場 北京市 崇文區 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