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臺灣(三)
上午八點半, 當我們坐在車上從兄弟大飯店出發時, 路上行人寥寥, 四周也非常安靜, 總覺得有什么不太對勁, 可是也不知哪不對勁, 導游說由于是周日, 所以臺北難得地還沉浸在安睡中,恍然大悟, 原來覺得太安靜了, 以至讓人懷疑這不是一個大城市。 今天的行程主要是感知臺北,我們上午游覽淡水。 位于臺北縣西北隅的淡水鎮,南隔淡水河與八里鄉對峙,東以大屯山與臺北市北投區相隔,北與三芝為鄰,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福州市相望。淡水市街沿河而建,很具水鄉情調,有威尼斯水都的風韻。淡水鎮,因地勢險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也因此使淡水鎮屢受異族統治的命運。曾經是桅檣輻轃,名躁一時的熱鬧商埠,如今卻落得夕照晚吟的下場,昔日的光彩榮耀,只有留在老一輩人的追憶中。 從臺北到淡水也就40多分鐘的路程,由于海上起風了, 感覺風越來越大, 天下起了雨。可能大家都聽過孟庭葦的一首《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據說唱得就是淡水的雨, 我們趕上的是秋雨。 淡水地處淡水河的出海口,古代的時候曾被稱為“滬尾”,是北臺灣開發史上極為重要的聚落。這里原來是土著凱達格蘭人的世居地,直到17世紀漢人的逐漸移入,才使得這片土地有了進一步的開墾,但緊接著的就是西班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家長年的占領統治。導游的車上敘述使得我們對淡水有了一絲絲憐惜的感覺,好象淡水就象是個飽經滄桑的老人,正點指著身上的烙印對我們訴說著他的故事。 進入淡水, 途經紅毛城。紅毛城是一座方形、紅色的建筑,四周圍有3米高城墻,頗具荷蘭風味。紅毛城是淡水鎮最著名的古跡,1628年(崇禎元年)由西班牙人所建,1642年被荷蘭人占據,改稱為“安東尼堡”,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始名“紅毛城”(臺灣人稱荷蘭人為“紅毛”),亦稱“滬尾城”。如今城早已空,幽寂的庭院、紅磚的洋樓已不復昔日的張揚,只有城外四尊清代舊式古炮依然矗立著供后人憑吊。 ( 淡水河 ) 要問淡水的什么最出名,據說絢爛的夕陽是淡水永遠不變的印記,而漁人碼頭則是看夕陽的最好去處了。漁人碼頭是北海岸水上“藍色公路”的登船點,各式星星點點無以計數的船只都停泊在此。漁人碼頭同時也是淡水海濱新興的休憩據點,碼頭上最有特色的就是長達300余公尺,沿防波堤架高鋪設的原木棧道。沿著自然樸質的棧道往前走,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設置一處涼亭,方便游客隨時隨處上上下下,而棧道的左右兩邊都有著木制的長椅和多層的長臺階提供給眾多的游人賞景休息。或倚欄而立,或坐在長椅臺階上,棧道上的每一處都是眺望景致的好地點,十分人性化的設計委實令人贊嘆。臺北人常說黃昏時分在漁人碼頭,吹著風,望著落日染紅了無垠的水面,真的是太愜意的享受。可惜我們是早晨在斜風細雨中與漁人碼頭做了親密接觸,到也別有一番風情。雖然天公不做美, 可是游客絡繹不絕, 由此可見淡水的漁人碼頭的魅力所在。 ( 原木棧道 ) ( 觀夕陽處 ) ( 垂釣的人們 ) 在淡水, 我們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感受淡水小吃。淡水的小吃品種很多,也很有特色,要尋訪淡水的小吃就一定要去那條最最有名氣的淡水老街。老街兩旁商鋪林立,逛街的游客人頭攢動,好不熱鬧。而老街上有名的店不少,阿婆鐵蛋算一家。之所以稱之為“鐵蛋”,是因為它咬勁十足的口感。鐵蛋的制作方法有些類似于茶葉蛋,但更為復雜,它是將鹵好的蛋在太陽下曬干,然后再重復的過程,直到鹵汁入味、外皮硬硬才算完工。雖然吃起來得花費些力氣,但會越嚼越香,
關鍵字: 臺北 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