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市街
??前不久的臺灣之行,雖只十幾天,卻也獲得了較深的印象。去之前,與許多人一樣,心向往之的多是阿里山、日月潭等風景名勝。但當去過之后,在飽覽山水勝景之外,反而對臺灣城市的市街似乎印象更深。原因恐怕是風景雖佳,各地相似處不少,而臺灣城市的市街倒是頗具特色。大、中、小城市均有值得圈點和引人注目之處。??當我們在臺北市觀覽了三天之后,便乘車進行環島行,由淡水、基隆而宜蘭、花蓮、臺東,直抵南端鵝鑾鼻,再折向西海岸的高雄、臺南、臺中后回到臺北。過去聽人說臺灣的城市都是傳統樣式,或者說是都比較“舊”。其實并不盡然,至少在臺北和高雄就不全是這樣。我覺得,以臺北而言,是典型的傳統模式與現代新格局的復合型市街。其中包括高達百層據稱是當今世界上頂級建筑大廈且不必說,也還有幾條寬闊的大街顯然是嶄新的現代格局,集中了銀行、飯店和大的商場等,氣象相當恢弘,到晚來更是燈光耀目,如水銀噴鍍,與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上其它大城市的繁華街市區并無多少差異。但這些只是看看而已,最使人感興趣的倒是臺北部分街區和淡水老街以及臺南和臺中等城市所保留的傳統風味和“陳舊”的樣式。??在臺北,有不少街道并不寬闊,夜晚路燈也并不十分燦亮,卻顯得幽靜而意味濃郁。大致都是雖長而狹,兩側店面無高層樓宇,至多三五層而已。在離開臺北回返的頭一天晚上,我陪另兩位同行者來到天津街(路)買衣物。店面并不很小,售貨女子僅一二人,卻管理著這么多的商品貨架,門外還堆放著減價打折的小孩衣服和玩具等,使我等看著就有點新鮮。原來,“奧秘”在于顧客不多,極少有擁擠現象。售貨員的“國語”一般操得不錯。她們態度和氣,對顧客買過她的貨品有時還道聲“謝謝”。使我感到意外的是,她們對來自大陸的同胞一般并無陌生感。“你們從哪里來?”“從北京來。”她們聽后平靜地點點頭,十分自然。當我們問她們去過阿里山、日月潭沒有,大都搖頭說沒去過。給我們的感覺是:那里也許太忙于生計,似乎并不比大陸同胞這幾年外出旅游休閑的機會更多。??我之所以寧可將那里的“路”稱之為“街”,是因為它們大都是店肆密集的街市而絕少是重在行走的“馬路”。尤其是在淡水老街,幾乎全是由一家挨一家的大小店鋪組成。店面上亮出的字號有什么“山東大餃子”、“寧波糕餅”,還有“北京烤鴨”、“天津包子”哩。至于其來路如何,內容怎樣,因未及問,更未品嘗,不知其詳。更逗人的是,許多傳統小吃,不知是用料不便,還是有意創新,許多用的都是代用品。有家賣“糖葫蘆”的,竟不用山楂,卻是將小西紅柿甚至草莓串起來蘸上糖,大聲吆喝叫賣。盡管如此,依然有人買得甚歡,挺有意思。??這里有一種現象,乍看時有點不可思議,就是街市上如過江之鯽的摩托車。不論在哪里,除了小汽車就是摩托,自行車只是偶爾看到。即使在淡水老街這樣幾米寬的狹路鬧市也不例外。說這里的摩托有些橫沖直撞亦不為過。也許人家這里的行人已經習慣了,我這樣的初來乍到者卻要十分小心。摩托之多,使我想到大陸的福建石獅、廣東東莞約略相似。??任何地方,鋪面的格局、店內的陳設方式都自有特色。在臺南和臺中等地,最典型的是每家鋪面有橫的店名又有豎直的,多半為黃底黑字的字號。這樣的規格幾乎是清一色的,因此往往從街這頭遠望到那頭,如同黃色的河道,那高高舉起的商店字號就是一個個黃色的浪頭。但給人總的感覺是:比較傳統,比較“守舊”,多少有些我在幾十年前熟悉的街市那種印象。我的記憶里,小時候父母親惟一的一次帶我去縣城,在東西關大街大致就是這樣一種感覺。??如果分開來看,寶島的東海岸和西海岸市街又有些差別。??相比之間,西海岸的臺南等地傳統風味更濃。同樣是午餐,有一天我們在鄭成功戰勝荷蘭侵略者的紀念地赤嵌樓附近的一家飯店吃飯。我從二層樓臨窗下望,街道上的男女行人穿著極其普通,偏重于傳統式樣,連年輕“女孩兒”也不那么入時,更不怪誕。也怪了,這時我不禁聯想起《水滸傳》中經常描寫的宋時酒樓的意味。什么意味,難以完全說清,反正是一種感覺吧。就在這次就餐中,當地的一位文友可能多喝了幾杯65度的“金門高粱酒”,乘興唱起據稱是閩南莆仙戲來,粗嗓高聲,卻聽不懂。盡管如此,也引得樓下窗外的行人不禁駐足諦聽。一種濃郁的市井韻味,古典的,現代的,民俗色調的,海峽兩岸的,氣氛烘染得很足。
關鍵字: 臺灣 日月潭 特色 阿里山 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