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街頭流行風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西門町是臺灣流行文化的集散地。臺灣最流行的服飾、精品、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這里的店鋪中或大街上找到。因為西門町的特殊歷史背景,這里的流行文化中也充滿了日本味道。這里既造就了臺灣哈日族,也是他們惟一的聚集地。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西門町的娛樂,首先表現在它是臺北市的娛樂事業中樞。夜幕降臨,是西門町真正一天的開始。幾十家電影院各自打出顯眼的標牌介紹著最新各國大片,高音喇叭重復播放著當下最流行的音樂,而且每家跟每家播放的音樂絕不重復。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西門町的名字來源于日語,西門是臺北城的五座城門之一,早在日本占領臺灣時代就被拆除,“町”是日據時的行政單位,例如日本著名的紅燈區“歌舞伎町”的“町”就是同樣的意思。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這些影院全是全天候營業,夜晚來這里的大都是白天要上學的男女學生。為了爭搶觀眾,有些影院甚至打出免費觀看的廣告。影院的設施都是星級的,無論從放映設備、音響,還是舒適的座椅,都會使觀眾感覺即使花錢到里面坐兩個小時也是享受。由于是通宵營業,許多學生干脆在電影院里泡上一夜。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西門町的燈紅酒綠一直延續到臺灣光復,這里變成臺灣年輕人的尋樂園。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臺北市西門町的紅樓,是許多老臺北人重要的記憶。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紅樓建筑以特殊的十字架和八卦造型,營造出不同的符號意像。經歷不同的時期,紅樓見證了西門町的興衰,經歷了臺北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從早期的日據時期、影劇薈萃時期、電影時期,到最近的多元風格時期,紅樓走過整個西門商圈的繁華及興衰,今年已經滿一百年。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四十年代,紅樓的店家主要販賣以日本為主的外國舶來品,商品精良,消費者大多以日本人居多。日本戰敗后,五十年代,紅樓二樓轉變成劇場,演出過的戲劇、相聲、評書、京劇、紹興戲等,常常客滿。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曾經繁花霓虹明滅暫歇,西門紅樓的活力、創意、銳氣依舊,跟隨環境和時代的變遷扮演著恰當的角色。今天的紅樓成為一個全新的文化中心,除了演出活動之外,十字樓廣場已經進駐16家常駐的文化創意店家,有年輕人發揮創意,創作出獨一無二的服飾、提袋、甚至是陶瓷藝品等,打造紅樓的文化園區。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原本冷清的廣場,每到周末都吸引眾多人潮,來創意市集尋寶。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六十年代,走過興盛時期的紅樓隨著劇場沒落,淪為播放二輪電影的戲院。直到七十年代,附近的南北廣場經營大陸各式小吃,中華商場帶來人潮,紅樓才變成年輕人聚集的地點。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關鍵字: 臺北市 臺灣 流行歌曲 聚集地 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