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俗集結號
缺齒與涅齒
在臺灣原住民中有拔牙的習俗。這種習俗由來已久,早在晉人沈瑩《臨海水土志》中,已有夷州人婦女“缺去前上一齒”的記載,當然今天已不多見了。拔牙就是將左右兩枚亞門齒去掉,或將側門齒備去一枚,也有拔去側前齒和大齒的。拔齒的目的,有的說是為了去邪,有的說是為了美觀,有的說是為了表示對愛情的忠貞,還有傳說認為拔齒是為了區分人類與獸類不同,或認為拔齒可以減輕文身時的痛苦。拔牙多在小時候由父母來做。一般在小孩八九歲至十二三歲時進行,也有的在男子獵得人頭時以拔牙為記,被視為英雄。拔牙之前,一般都向祖先靈位祈禱一番,以求祖先保佑拔得順利。
拔牙的方法,各族各地不盡相同。有的在拔牙之前先用木片夾住牙齒,然后以錘子擊之,使牙搖動,再用一根樹枝的兩端縛以麻繩,扣住該拔的牙,拔牙的人緊握樹枝用力拔出。有的則先將被拔牙者的眼睛蒙住,而后由幾個人一起拔,一個人抱住頭,一個人壓住腳,再一個人將要撥的牙露出口外,然后用預先準備好的錘猛敲之,該拔之牙即脫落下來。拔下的牙,或拋于門外,或埋于屋檐下,也有的交訂婚的對方加以保藏,以示珍重。在拔牙后的牙槽內,涂以火坑煙灰,以止血。為防止其他牙齒擠壓傾斜,通常都在投去牙的部位塞上木片或其他硬物。
可見拔牙其實是件很痛苦的事,有的甚至危及生命,但既成習俗,人們也就忍了,并把拔牙看成是人生中必須渡過的重要一關。
另外在阿美人、卑南人、平埔人中還流行涅齒,也就是把牙齒染黑。在臺灣南部的各族群中都有嗜檳榔梆的風俗,用檳榔將牙齒染黑,為了避免黑白不一,影響美觀,就干脆將牙齒全部弄黑,這就是涅齒的原因。涅齒基本每人進行兩次,一次是在七八歲時,第二次是在十五六歲時,當乳牙全部換完,再進行一次全部涅齒。
涅齒的方法各族群也不相同,阿美人用黃楊樹皮放在鐵板上燒焦后作為顏料染齒;有的燒桑樹得墨油,涂抹牙齒;有的用某種草莖上流出的黑液染齒。
穿耳
在高山族男女青年中還有穿耳的習慣,如今只有女子穿耳,男子就很少了。穿耳的目的如同漢人的一樣,為了戴耳環。但高山族人穿耳不僅在耳垂上穿孔,而且還要在耳輪上穿孔。懸掛的裝飾物不是金、銀而是竹管、貝殼和鋁盤,竹管上有精細的雕刻,在竹管的一端用絲線穿一串琉璃珠,并結扎在頭發上。有的耳飾是大木環,因為太重,常常把耳朵下部撕裂。
平埔人為了擴大耳孔,就不斷加大竹節,以至于耳大垂肩,這卻成了平埔人心目中的美男子。黃叔(王加敬)在《臺灣使槎錄》中記:“番幾大耳是奇觀,少小都將兩耳鉆;截竹塞輪輪漸大,如錢如碗復如盤。”
各族群都以大耳飾為榮,海螺、銅錫盤、文貝都成了裝飾品,有的女子甚至在耳朵上穿了八九個孔。
“風柜斗”的由來
位于“梅鄉”——南投縣信義鄉的風柜斗,滿山遍植梅樹高達五百公頃,每當臘盡春回,粉白淡綠的梅花開片整座山林,漫天白雪的景象,猶如人間天堂的蘇州“香雪梅”所描繪的情境一般。
由于過去梅樹是信義鄉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鄉內的梅樹種植面積相當廣大,而在風柜斗地區從海拔四百公尺以上,一直伸展至一千二百公尺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種滿的梅樹,因此梅花盛開期間,漫步于幽香梅樹、綠林與巨石之間,彷佛進入桃花仙境,令人著迷。
當然,要探訪一個地方時,就不能不提到它的歷史過往,首先,就來探究究竟“風柜斗”這個名稱是從何而來。
“風柜斗”這個名稱由來其實有許多種說法,最為人知的說法是由于此地谷風非常盛行,常常熱氣流便沿著陳有蘭溪而上,造成谷風由山下向山上吹拂,當時當地居民挑香蕉外賣,累了就在樹下乘涼,享受一陣陣的“風柜斗”(臺語)吹來,久而久之,當地人就叫它風柜斗了。
不過,根據歷史的考證,“風柜斗”名稱真正的由來,要從清朝開始說起。
清光緒年間,清兵總兵吳光亮奉旨來到臺灣開墾八通關古道,當時吳光亮率兵開墾到現在的信義風柜斗地區時,時序為秋天的九月,當時山上有楓樹、櫸樹、榆樹等植物,由于季節變化使得這些植物樹葉轉紅,從遠處看就像是一座紅色的山崗,當時便稱之為“紅魁”。但“紅魁”又如何轉換成“風柜斗”呢?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開墾時有許多客家人的族群,而客家人習慣在名詞后加一個“頭”的特殊口語,所以“紅魁”就讀成“紅魁頭”,由于當時開墾的居民大多數不認識字,所以都用客家話來稱呼它,念起來的音就類似“風柜斗”了!而總兵吳光亮上奏清廷的名稱也是用“紅魁頭”,因此,經過時間、語言的變遷,“風柜斗”就變成現在沿用的地名名稱。
關鍵字: 臨海 原住民 臺灣 拔牙 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