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風景區游玩要覽
北投溫泉區
大屯山是大屯火山的第三峰,標高一千零八十一公尺。北投正位于大屯山、竹子山、紗帽山等火山錐之東南斜面至基隆河間,亦即臺北盆地的東北角。
“溫泉滑膩山花美,相約湔裙上北投。”這是連雅堂的詩句,到北投洗溫泉和尋芳探幽,行下次公路外,從“臺北驛”(臺北火車站)搭乘“北投鐵路”,是最便捷的方式。
北淡鐵路,俗稱“淡水線”,是臺灣第一條支線鐵路,從臺北市開往淡水,于一九零一年(明治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開始營運;淡水線從臺北的“后驛”(后火 車站)開出,至“北投驛”間,所停靠的車站有:“大正街”、“雙連”、“圓山”、“宮下”、“士林”(今稱“石牌”),抵北投后,再行“江頭”(今關渡)、“竹圍”,最后到達終點站“淡水”;全長雖僅二十一點二公里,但因車程短,停靠站多,所以有“走走停停”之感。依“新北投基點要覽島瞰 圖,從臺北驛北行,“上行”的是公路,“下行”者為鐵路,可是過了基隆河,鐵路沒有通過士林,直達??里岸,是錯誤的標示,而??里岸與北投圣不相通,也是繪圖者的疏忽。
“臺北驛”到“大正街”(今長安西路按時完成承德路處),僅只零點六公里,因為附近有日本學生就讀的建 成小學校(戰后充當臺北市政府,直至至往東區為止)和臺北最大的御成町市場 (中山市場),為了方便日人出入,特設此站。
“雙連”昔稱“雙連埤”,是大稻埕南北貨的轉運站。“圓山”有圓山公園、圓山動物園和劍潭等勝景,當然非設站停靠不可。
基隆潭上的鐵橋邊設有所謂“宮下”站,這個小站是專為前來“臺灣神社”參拜的人而設的;臺灣神社為臺灣唯一的官幣大社。
過了基隆河抵達的站是“士林”,理稱“八芝蘭”,士林在一九二零年隸屬臺灣北州七星郡,因此算是離開了臺北市“市區”了。
“里岸”原是平埔族聚居地,漢人入墾后,成了臺北盆地最早的農業開發地之一。為避免原住民與“后來者”引發糾紛,清代立有“漢番界碑”,此為扣來更名“石牌”之原由。
車行過里岸,再下一個停靠站便 是“北投驛”,這是北投溫泉風景區的前站;在北投驛轉乘僅有一點二公里,車程不到二分鐘的“支線”,即可直達“新北投驛”。
北投三面環山,盛產硫磺,溫泉環涌,是名符基實的“溫泉鄉”,溫泉在有計劃的開發與利用下,館舍樓閣櫛比鱗次點綴在巖谷之間,山徑因之名為“湯之町”;還 有:松濤園、神泉閣、新樂園、沂水園、清秀閣等等,都是溫泉旅舍,還有“營林共濟所”陸軍“偕行社”、“臺電招待所”等公營休息中心,溫泉場之大,與臺南 州關子嶺并稱為臺灣北南兩大溫泉場,亦為兩大溫泉風景區。
新北投驛前是辟建于大正初年的北投公園,公園依著山勢,富于自然野趣。北投“公共浴場”則落成于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七日,使洗 溫泉的享受和治病更加“平民化”。
公園北端有北投溫瀑,未見注出,瀑布上是 北投溫泉的涌口之一,涌口上有直昌而上的四股迷朦磺氣處,當地人稱之為“磺水頭”,北投,除了磺泉玉霧外,也有蒼林幽泉、梵剎鐘聲的勝景;頂北投的“善光寺別院”即位于山蔭道 上,登臨其上,令人有超凡脫俗之感。
關鍵字: 基隆 大屯 河間 溫泉 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