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半島
位于高雄市高雄港的西側,是一個海外沙洲,南北長11.3公里,平均寬度200米,島上有不少自然風光和寺廟古跡。如天后宮、旗后山、旗津燈塔、旗后炮臺、旗津海水浴場、紅樹林、二十五淑女墓等,大都聚集在半島北側的碼頭附近。從高雄前鎮區到旗津半島,有一條長達2250米的過港隧道銜接,不僅交通便利,而且宏偉的海底隧道也成了旗津重要的旅游景點。始建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坐落于旗津半島廟前街93號的天后宮,是高雄市歷史最古老的寺廟,目前已被列為臺灣三級文物古跡。據傳說,當時有福建漁民因避臺風而漂流到旗律,在此定居后又邀請同鄉漁民攜眷前來,并從家鄉帶來媽祖神像建天后官奉。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修。1926年大修,成為今日所見的規模與形態。它的平面格局屬于兩殿兩護室的形式,前殿與正殿之間又有一座拜亭相連。中門的石獅造型優美,廊墻下的花崗石花鳥堵最具古拙味。另外木門扇上的歷史人物及麒麟木雕,姿態生動,初棲如生,皆為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杰作。廟側天并有一日光緒十二年(公元18明年)的鑄鐘以及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的木楹聯一副:“旗峰煥彩浮光照,鼓嶼來潮汐信通。廟堂上的“普濟蒼生匾額,是光緒十五年的古物,也是天后官惟一的古物。右護室內供有一艘王爺船,處處顯露出這座海濱廟宇的特色。旗津天后宮不但是漁民的守護神,也是打狗(高雄市)開拓史上的見證。旗津燈塔坐落在旗津半島北端的旗后山上,始建于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當時清政府有鑒于中、法海戰的教訓,特聘請英國技師建立的。據文獻記載,當時為磚造的方形塔,塔身白色,占地不大,頂著一個黑色小圓形屋頂,豎立于清綠色的旗后山崖邊,看護著崖下穿梭不息的大小船只。當夕陽余暉緩緩地暈染天際時,形成一幅動人心弦的畫面。上面裝有六等單蕊光燈;可見距離約10海里。目前所見的燈塔,并非當初所建,而是1918年日本人擴建高雄港時,為實際需要重修燈塔,修建后為八角形造型,高達11米,外觀全是白色,頂部是黑色圓筒狀,有陽臺可供民眾遠眺。旗津燈塔又稱高雄燈塔,其主要任務是為港口導航及氣象資料中的風向測定。旗津炮臺在旗津半島的旗后山頂,與對岸哨船炮臺共同護衛著打狗港。同時建于清末同治二年,是英國工程師設計的,目前已列為臺灣二級文物古跡。在它的入口處橫眉上題額“威震天南4字,與哨船頭的題額“雄鎮北門4字,遙遙相對,氣勢磅礴。更令人注意的是入口處墻上還有磚砌的“喜字,在臺灣眾多的炮臺古跡中是非常罕見的。其建筑特色深具中國風格,令人玩味,著迷不已。開放時間:早上九點至下午四點(周一休)
關鍵字: 入口處 天后宮 文物古跡 旅行網 高雄市 高雄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