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廟
地藏王廟初為一草廬小廟,乾隆二十二年自四川天竺尊巖迎請地藏王金身奉祀后,香火逐漸鼎盛,于是地方人士乃倡言重修。嘉慶二十年,八郊重建天后宮,尚有余款,乃撥款改建地藏王廟,成為今日我們所見到的建筑。地藏王廟格局為兩殿兩廊式,正殿供奉地藏王菩薩,左右邊龕配祀境主尊神及注生娘娘。三川殿面寬三間,無龍柱,正殿前帶軒作為拜亭。廟中存有嘉慶年間的地藏王神像,光緒四年的“天竺尊嚴”匾,及右側壁上嘉慶二十三年所立的“重興敬義園捐提碑記”供民眾。地藏王廟平時只開右門以供民眾進出,初一、十五或地藏王菩薩、注生娘娘、境主尊神的誕辰才會打開中門讓民眾進入祭拜。而一年之中,只有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才會把廟門大開,并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在地藏王廟前的有一顆樹高約9米、胸徑3米、胸圍6.1米、樹冠幅約50平方米,樹齡約有二百五十年的老榕樹又稱羅漢樹,據說“地藏王菩薩是屬于陰陽神,所以當初這棵榕樹是以榕樹枝倒著種的,故俗稱“倒頭榕”,屬于“陰樹”。依廟方人員說老榕樹的母樹部份已經枯死,目前存活的是以前由樹干垂下的氣根所長成的新株部分結合成新的大樹干,盤纏交錯極為特殊。平常的日子地藏王菩薩廟總是緊閉大門,只開左門,香客稀疏,更令人覺得冷清且陰沉。其實,這正是間「陰廟」,供奉著主掌陰間「行政大權」的地藏王菩薩,另配祀十殿閻君、境主公、注生娘娘。地藏王廟中主祀地藏王菩薩,從祀神祇則為注生娘娘、十殿閻羅與境主尊神。地藏王廟為一座外觀簡樸而不失莊嚴的廟宇,以中軸中心左右對稱的建筑格式,主體構造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的形式,三川殿采用燕尾翹起式屋檐,正殿屋頂則為一條龍式,地藏王菩薩廟是歷史悠久的古跡廟宇。經過評定后為國家三級古跡。在鹿港地區遇到家中有重病或厄難者,都會至地藏王菩薩廟內祈求消災解厄。故香火鼎盛,是一間十分獨特且重要的廟宇。位在彰化鹿港的地藏王廟初創於清康熙二年,本為以草蘆搭建的小廟,清康熙二十二年改建為磚造廟宇,直到清嘉慶二十年時利用天后宮重建馀資改建地藏王廟。中元普渡地藏王菩薩開鬼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這一天,地藏王菩薩廟會敞開三個門,其中最為特殊的就是大門右邊的「鬼門」。鹿港地藏王廟是一平面簡單、構造簡潔的廟宇,平面依中軸左右對稱而蓋,由前而后除廟前廣場外,配置依序為三川殿、丹墀、拜殿和正殿,地藏王菩薩廟為一沿東北朝西南的中軸,整體配置為典型的長軸型平面。地藏王菩薩開了「鬼門」,讓陰間關了一整年的所有鬼魂「好兄弟」出來陽世間游玩。為了防止好兄弟的騷擾,家家戶戶便準備豐盛的祭品供拜,此稱為「普渡」。農歷七月一日凌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難的鬼魂,能趕回陽間宴饗一番。關鬼門是相對於開鬼門的習俗,地藏王菩薩將鬼門關開放后,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供拜豐盛的菜肴,并且在每盤菜上插一柱香,然后后焚燒紙錢。
關鍵字: 四川省 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