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大橋
橫跨臺灣的第一長河濁水溪上的西螺大橋是“中美合作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對臺灣經濟的貢獻非凡。它雄偉、壯麗的紅色身影,早已成為小鎮影像中美麗的一景。日本占領時期,為了本島南北交通及國防物資運輸考慮,開始建造大橋跨過濁水溪。始建于1937年,中間因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斷,后在美國援助下重建,在1953年竣工落成。北起彰化縣溪州鄉,南到云林縣西螺鎮,全長1939.03公尺,寬7.32公尺,共31個孔架,主供行人、汽車通行,左側還設有糖廠鐵道,當時號稱“遠東第一長橋,全世界僅次于美國的金門大橋。西螺大橋成為西部縱貫公路上的主要通道,連接北岸的彰化平原和南岸的嘉南平原,對于島內的經濟有重大的貢獻,促進了西螺小鎮的繁榮。西螺大橋伴隨濁水溪已半個多世紀,如今雖失去交通運輸的光環,但其“紅橋夕照的美景依然存在。
關鍵字: 交通運輸 僅次于 全世界 濁水溪 溪州鄉 西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