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城北門
座落于臺北市忠孝西路、博愛路、延平南北路交會處的北門,是清代臺北府城唯一被完整保留至今的城門遺跡;百余年來,府城幾經都市更新與街道拓建,早被拆除無蹤,如今僅剩北門夾處在繁忙的現代高架道路之間,標示著臺北城走過的歷史歲月。北門的正式名稱為 “承恩門,在臺北市與圓山遺址并列為一級古跡。北門因面朝北極星,承接皇恩,故名承恩門。北門的設計屬封閉的碉堡建筑,城座中央開有進出府城的城門孔道,為當時大稻埕進入臺北的必經之路。游客若走近孔道細看,可發現里面有兩扇已毀朽的巨大木門,上裹鑲鉚丁的厚鐵皮。孔道上方墻面砌著一方石匾,上書“承恩門,匾額上下雕蓮華草紋、左右刻寶瓶花卉,取“年年平安之意。屋頂的線條優美、簡單,燕尾翹起,是傳統閩式建筑常見的歇山式飛詹。北門城座全由取自北投其哩岸和大直北勢湖一帶的長條安山巖塊砌成,城樓墻面為磚砌、外敷灰泥,屋頂則鋪設紅燒筒瓦,建材均為當時的上選,城樓則分內、外兩層,前后外墻上各開有三個供監測的窗孔,左右兩面墻壁上亦有拱形門洞;而內、外墻間設有巡哨的回字形走廊,內室地面則挖有防敵軍撞開城門的千斤頂閘道。
關鍵字: 交會處 北極星 千斤頂 博愛路 臺北市 高架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