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鳳廟
位于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22號,又名阿里山忠王廟,背負大坑山,面臨八掌溪,椰樹高聳,綠林濃陰,雅靜宜人,是嘉義地區著名的游覽勝地,四時均有游客前往參禮膜拜,終年絡繹不絕。一到吳鳳廟,首先映人眼簾的便是一扇燕尾式的紅拱門,色彩艷麗斑斕,莊嚴奪目,上刻“阿里山忠王祠;周圍一道朱紅短墻,典雅樸實,整個廟貌看起來相當悅人視線。廟旁古榕,郁郁蒼蒼,氣氛雅致。入廟門后,便是綠陰濃密的廟埕,再人正殿,即可見“舍生取義和“仁必有勇匾額。此殿中奉祀吳鳳公神位,右邊有吳鳳公油畫像,著紅袍紅帽,圣顏可親。左邊是吳鳳公執劍騎馬的塑像。正殿左側,是吳鳳公史跡陳列館,內收藏有吳鳳公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與人簽立減免大租的約紙、立界址碑及吳風公所遺3枚石質印章,另四周墻壁掛有吳鳳公殺身成仁事跡的畫像。和吳鳳廟緊挨著的還有吳鳳紀念園和吳風成仁地。吳鳳紀念園采用大陸南方傳統庭園格局,主要設施有拱橋、亭樹、小山、人工湖泊等,全區古色古香,清幽雅致。吳鳳成仁地為吳鳳當年犧牲的地方,立有石碑供后人追悼,擴建后的設施包括亭樹、仿古長墻、可露營烤肉的廣場,綠意盎然,景致宜人。吳鳳公,原是福建漳州平和縣人;清康熙年間隨雙親移居臺灣諸羅縣(今嘉義市)竹琦鄉。少時,勤奮讀書,深明大義,稍長隨同其父與嘉義山胞貿易,熟悉山胞語言、生活習慣,時常為山胞和漢人排解糾紛。24歲時,出任理番通事,當時,山胞有祭人頭之惡習,吳鳳下決心要把它革除掉。經過多年的教育感化,山胞遵從了吳鳳的意令,不再殺人。可是時光荏苒,40多個春秋匆匆而過,到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時,山胞原有的40個人頭已用完,又要求吳鳳準許他們殺人頭以祭祖。吳鳳勸說無效,便自己穿紅衣,著紅頭巾,讓山胞取去他的頭祭神。吳鳳死后,山胞至為哀傷,且惶惶不安,于是便邀集阿里山48個社的頭目舉行會議,決定從此不再殺人,并與各番社勒埋圓形巨石,昭示后代子孫,永除惡習。嘉義地方人土也感念吳鳳的義烈精神,便立祠奉祀,到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更建廟永祀。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宣統二年和公元1930年,嘉義人士都曾加以整修而奠定了吳鳳廟現在的風貌,并決議每年農歷十一月十二日為吳鳳公舉行祭典,以示后人崇仰。竹琦鄉吳鳳的故居,一直保存得很完整,是臺灣省史跡研究的重要實物資料。
關鍵字: 嘉義市 旅行網 深明大義 竹琦鄉 紀念園 阿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