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文武廟
文武廟前筑有泮池,昔日文人舉試及第,必謁文祠、游泮池、謝師恩,今有成行椰樹掩映,增添一份思古幽情。
鹿港文武廟為三合一式的傳統文教祭祀空間,是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一大建筑群,故統稱為「文武廟」或俗稱「文祠」。
文祠和武廟建筑,約為清嘉慶十七年左右落成。武廟由當年富紳蘇云從倡議,同知薛志亮捐俸官民合資共建,除為鹿港眾商之守護神外,亦是地方人士義結金蘭的場所。文廟由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地方士紳陳士陶等人捐資倡建,崇祀文昌帝君,為士子會文結社之處。
文開書院建筑在后,遲至道光四年始設,緣自當時鹿仔港理番同知鄧傳安,體認鹿港文風已盛,卻乏肆業場所,同時為紀念先臺文教先賢沈光文,向地方鼓舞捐款倡建,書院落成大開鹿港文風,先后出過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余名秀 才,是鹿港文教之搖籃。
武廟因有香火得存舊制,保存較為良好。文開書院在日據時期迫停學,改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六十四年又遭回祿之災,直至民國七十三年才重建成今貌。文祠經清末、日據的小修,光復后遭大破壞,到民國七十年才獲重新修建。修復后的文祠及文開書院,地方無心維護未能好好利用,加上今年在「九二一大地震」大小余震中受創,目前被鎮公所以安全堪慮為由,加以封閉,大門緊鎖。文祠面寬三間,前后兩進,護室又置軒亭。武廟亦為兩進,格局有三川殿、正殿、兩廂。文開書院則有山門、兩廂、前堂、講堂、后堂。文、武廟中隔一院,內有「虎井」一口,號稱「蓬萊第一泉」,惜已久封徒留虛名,倒是廟前泮池及周遭綠樹成蔭,成為民眾休憩的好地方。
關鍵字: 守護神 建筑群 文武廟 紀念堂 綠樹成蔭 鎮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