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旅游概況
臺東縣舊稱埤南覓、后山。全縣面積3515平方公里,人口27萬,位于臺灣東南部,東鄰太平洋,呈現多元的族群特色。境內有中央及海岸兩大山脈,兩山夾峙下的花東縱谷,是臺東縣主要的農業區。臺東以農立縣,池上米、關山米、釋迦、洛神葵、金針、杭菊,加上鹿野、摩天、太麻里的茶葉,物產十分豐富;此外,臺東外海的漁源亦豐,其中鮪魚經加工制成柴魚,早已名聞遐邇。
素有后山之稱的臺東,風光清新而原始,三仙谷、八仙洞、知本溫泉、南橫公路,以及綠島、蘭嶼等,俱以自然風貌稱勝。近年來,結合地方人文和產業風光的觀光點也陸續興起,鹿野觀光茶園、關山環保親水公園與環鎮單車道、池上牧場原野風光、太麻里金針山皆為代表;此外,若想深入自然、挑戰山水,大侖溪、比魯溫泉、都飛魯溫泉等野溪之旅,處處驚奇,引人入勝。
在人文建設方面,臺灣一級古跡的卑南文化遺址與規劃中的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保存先民輝煌的歷史結晶,值得前往一觀;每年元宵臺東市的炮轟寒單爺,更是精采絕倫的民俗鄉宴;另外,素有原住民故鄉之稱的臺東,原住民傳統祭典亦蔚為當地特殊的人文景觀,如卑南族的猴祭、聯合年祭、大獵祭,排灣族的竹竿祭,布農族的打耳祭等,豐富的人文,更增添臺東的迷人風采。
臺東縣,臺灣省高山族村社主要分布地。位于臺灣島的東南部,北鄰花蓮縣,西及西南與高雄、屏東2縣相接,東臨太平洋。縣境以卑南溪流域為中心,包括東臺縱谷南部及臺東山脈南部以及綠島(火燒島)和大、小蘭嶼。面積3500多平方公里,人口26萬。縣府駐臺東市。
臺東縣土地開發在臺灣各縣中最晚,因距臺灣島西部大陸移民登陸各港較遠,又有中央山脈之阻,遲至1855年始有漢族農民入墾。清光緒元年(1875)設置卑南廳,后改臺東直隸州。日本占據時期初改臺東廳,后復稱卑南廳。臺灣光復后,1950年改設臺東縣。境內多高山族,全縣16鄉鎮中,有5山地鄉。
縣境位于北回歸線南側,但因大部為山地,年均溫平地在22~23℃以上,山地則均低于此值。年降水量東部多在1500~2000毫米,西部山地多在2500毫米以上,南部大武溪上游浸水營可達5000毫米。
農業區集中于卑南溪下游縱谷及濱海平原,以種植糧食作物及甘蔗、鳳梨等為主;尚無重要工業區形成,僅有規模不大的糖廠及大型鳳梨罐頭工廠。沿海魚產豐富。鐵路北通花蓮。與臺灣西部有山地公路聯系。臺東市臨海,有機帆船與19海里外的綠島和49海里外的蘭嶼聯系。與高雄和臺北兩市則有不定期航班。東北海濱成功鎮(新港)為新興漁港。以北的長濱鄉樟原村海濱八仙洞(仙佛洞)地方的集塊巖峭壁上,分布有各種不同高度(海拔約30~100米)的海蝕洞穴。1968~1969年,洞內發現豐富的先陶文化和新石器文化遺物。臺灣考古學界經初步研究定名為“長濱文化”,其發現在臺灣史前文化研究上有重要意義。
關鍵字: 東南部 農業區 原住民 臺東縣 臺東市 臺灣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