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牛莊:古鎮巧遇“餡餅協會”
牛莊
在遼寧海城以西十多公里的地方,有個小鎮叫做牛莊,從沈大高速海城出口下來右轉直行便是,交通十分方便。牛莊五千多年前開始有人類聚居;兩千七百多年前是幽州屬地;六百多年前此地已是東北農副產品重要集散港,明朝在此設驛站筑土城;努爾哈赤攻占沈陽后,深知牛莊之重要,著令皇太極親自督修擴建為磚石要塞城防,后康熙曾巡幸牛莊。
牛莊成為東北第一商埠大港
于是牛莊成為東北第一商埠大港,海船由太子河上溯直達牛莊。河北冀州、山東兗州、青州、甚至江蘇揚州的客商們都紛至沓來、云集于此,牛莊達到鼎盛時期。東北地區多項第一在牛莊:第一個巡檢司衙門、第一個郵務總局、第一個通商口岸、第一個領事館(英)、第一個紅十字會、第一座天主教堂(法)、第一座清真寺、第一個水文站。
底蘊豐厚的古鎮名城牛莊
牛莊是貨真價實、底蘊豐厚的古鎮名城。鎮上有多處正在重新修建的古建筑,看上去頗具滿族風情。以牛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水資源,應該很早就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好所在。無奈遼、金、元時代的留存早已湮滅,連文字記載也找不到了。清朝古鎮牛莊曾有八景:太平夕照(太平石橋)、一柱擎天(法國教堂)、神樓新月(清真古寺)、紫氣東來(地藏禪寺)、古槐夜鐘(馬神廟私塾)、海韻龍祥(冀兗青揚會館影壁)、河口昏鴉(西小商港)、石坊精魂(甲午戰爭)。
太平橋
現在這八景大多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了,只有太平橋尚存。此橋建于明末清初,道光己酉年重修。在橋南側中間的石欄板上刻有“太平橋”三個字,并有“道光己酉年菊月谷旦”的落款。太平橋全長約50米,寬約4米,高約5米,15孔。東西走向,用花崗石砌筑而成。
柱頭
橋面兩側有望柱和欄板,柱頭雕有獅子、猴子、石榴、桃、八寶等。橋墩迎水面有三角形分水石,墩臺與橋梁間有帽石鎖固,此為該橋之特色。
護城河
橋下的太子河為古牛莊的護城河,河水至今清澈湍急,橋畔斜陽垂釣的老翁更讓此處多了一分懷古的韻味。
立石坊以昭精魂
牛莊因其重要的交通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甲午戰爭時牛莊軍民抗擊日寇,清軍浴血奮戰終不敵,牛莊百姓被屠無數,后立石坊以昭精魂。現石坊無蹤,戰場猶在。1946年2月16日著名的沙嶺戰斗,是國共東北對決開始時很有代表性的一戰。是役共軍八個團對陣美械國軍一個團,共軍傷亡逾兩千消滅國軍數百,沒有達到戰略意圖,是個徹頭徹尾的敗仗。同時期的“秀水河子”戰斗一個團對一個團,共軍全殲對手,林彪及東北民主聯軍根據這兩個典型戰斗總結經驗,形成四野作戰戰術的雛形。
碑后便是一座座烈士墓
在牛莊鎮北關村的公路東側,田間隱著一座烈士陵園,是以紀念沙嶺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陵園主體是座紀念碑,碑前有座半身塑像,碑題“為國犧牲永垂不朽”。這個陵園是1987年挪到這兒的,其中職位最高的是一位參謀長,很多人都傳說碑前所立的這個半身塑像就是這位參謀長。繞過紀念碑,碑后便是一座座烈士墓,墓前沒有任何文字。
牛莊小吃
牛莊除了歷史悠久,經濟發達,港口興旺,文化厚重之外,最令人稱道的就是牛莊的名廚和小吃。像永豐德、芝蘭齋、成記飯莊、胡家館子、西域福、金達萊、宴八旗等,都是古時馳名東北乃至全國的名號。提到吃,很多牛莊人會說家鄉有“十二種名吃”,《牛莊軼事》中,記錄了牛莊的十二名吃,包括海記餡餅、山記餡餅、韓記熏肉、高記燒雞、豐記糕、丁記元宵、回記油條、田記大餅、馬記燒麥、劉記晶包、成記飯莊、陳記炸糕等。可惜的是,十二種名吃中多數失傳,唯餡餅流傳至今,且喜愛者眾。
牛莊餡餅走向全國
“餡餅”與牛莊這種關聯,就像火腿之于金華,烤鴨之于北京,拉面之于蘭州。牛莊餡餅真正形成地方特色并廣為人知,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到上世紀80年代,開山鼻祖高曉山去世后,三個曾經師從高曉山的徒弟佟向福、崔春清和趙洪財接過了高曉山的衣缽,多次被請到省里和人民大會堂,為領導和國際友人獻廚藝,牛莊餡餅更走向全國、名聲大噪。看看這家的招牌,居然叫做“餡餅協會”,夠牛吧。
餡餅協會
另外,牛莊有當地的藝術形式喇叭戲(由于它的主奏樂器是嗩吶,俗名喇叭,故稱喇叭戲)。隨著內容逐漸豐富,藝術水平日漸提高,清道光年間,海城喇叭戲已發展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小戲劇種。有人說,二人轉便是在牛莊喇叭戲的基礎上形成的,二者一脈相承,只是喇叭戲的拖腔要比二人轉起伏小些。盡管這個說法還需要進一步考證,但古鎮牛莊在遼寧地區乃至東北三省的影響力還是可見一斑的。
關鍵字: 農副產品 出口 努爾哈赤 多 皇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