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待客先擺四個壓桌菜
滿族人有吃咸菜、吃醬、吃蔥、吃蒜的習慣。過去吃飯時,不論窮富人家,每頓飯桌子子上都放上四個小碟。分別盛著咸菜絲、醬、韭菜花、蔥段、蒜瓣,這種飲食習慣叫作壓桌小碟。日子過得艱難的人家,或在地里的蔬菜沒下來吃不上菜的一段時間里,這壓桌四小碟就更是必須了,它們可以佐餐助你把干糧或米飯吃下去。
如果四小碟不夠,還可以端上來一碗醬、一把大蔥、一盆野菜,吃飽飯是不難辦到的。四小碟盛的咸菜品種是不固定的。一年四季,滿族農家的咸菜不說花樣翻新,總也有五六七樣輪著來。因為年前殺年豬,所以從年前到上秋農歷七月,咸蘿卜絲,咸黃瓜,芥菜條等咸菜可以用肉絲、肉丁炒一炒,很好吃。
壓桌小碟為什么是四樣?滿族上輩子老人講過一個傳說,說老罕王努爾哈赤龍興之前常進山打獵。進山自然不會帶飯桌,吃飯時在林間一塊空地上鋪張獸皮,把吃食和酒擺放在獸皮上,大家圍著這臨時飯桌席地而坐。有一次努爾哈赤才端起酒碗要喝酒,一陣旋風刮來,把獸皮掀起,飯菜全翻在地上。隨從一個弟兄說是飯前忘記向山神爺敬酒,山神爺見怪了。努爾哈赤不以為然,拔出腰刀,從身邊的大石頭上砍下四塊小石頭,壓在獸皮的四個角上,重擺飯菜吃起來。果然,再來多大的風也掀不起獸皮了。后來他打下天下,從遼東明朝的城鎮繳獲許多瓷器。再吃飯時就用四個白地藍邊瓷碟,盛上喜歡的小咸菜之類的咸食擺到飯桌上佐餐。于是,壓桌四小碟的習慣就傳了下來。
到了后來,春天一來,東北滿族農家冬天在菜窖里儲存的白菜、蘿卜吃完了,離地里的豆角、茄子之類的鮮菜下來還早呢,光有四小碟咸菜醬也不夠把米飯和干糧送進肚子里,滿族農家的婦女就到野地里采來婆婆丁、曲麻菜、小根蔥、山野菜,還有上一年的大蔥,洗干凈,一大盤一大盆地端上桌,醬也改成用小碗大碗裝,蘸著拌著當菜吃,漸漸地,壓桌四小碟的習俗淡了,改了。
不過,壓桌四小碟畢竟是一種好習慣,如今的日子好過了,飯菜豐盛了。在城市里,家庭、賓館、大飯店的餐桌上常見幾碟佐餐的小菜,這與滿族人家的壓桌四小碟習慣大同小異。不過醬瓜子炒里脊肉丁和韭菜花腌小嫩黃瓜那樣的美味,至今還沒有見到。
關鍵字: 咸菜 桌子 蔬菜 韭菜 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