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我眼睛里的牡丹江
背起背包一個人行走在路上,掙脫了從家到單位的繩索,那情形就真的有些像驢了。其實人走在路上就跟人生之路一樣,往往都不能沿著你事先設計好的方案走,很多時候都是身不由己的。原本是想在牡丹江換乘汽車直接去鏡泊湖的,可是,途中我發現有幾處地方值得一看,于是我就“信驢由韁”起來,于是,就有了牡丹江之行的零碎記憶。 老林子和東北胡子 眼看就是十一黃金周了,讓我沒想到的是,從哈爾濱開往牡丹江的列車上還如此空蕩悠閑,竟有好多人躺在長椅上睡覺。 我對面的長座位上,是剛從海林上車的一老一少。靠窗子坐的是一個長著白胡須的老人,依偎他身旁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那老者只是瞇著眼睛一個勁地看著女孩笑,臉上的皺紋就像嫵媚的水波一樣。那女孩子卻時而扶在老人腿上,時而扶在老人肩上,“姥爺、姥爺”地叫個不停,活像一只喜鵲。 此時,我的心情也和小女孩一樣興奮,但卻是一言不發地趴在車窗前像看萬花筒一樣看外面色彩斑讕的世界。車窗外,起伏不斷的群山就如同畫家手里的調色盤一樣,被不經意地抹成一塊紅、一塊綠、一塊黃、一塊橙、一塊紫,還有那說不清道不明的混合色——這便是東北山里人常說的“五花山”,我這長年迷失在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很難見到的景色。 大概是被“喜鵲”吵煩了,我回頭看了一眼那女孩,那女孩子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就從包里掏出一大把東西放在餐桌上,是山里紅(東北山區的野果,類似山楂)和榛子(一種硬殼的堅果)。“叔叔,剛從山上采來的,吃吧。”女孩子對我說。 通過與這一老一少的交談我知道,這老人是海林人,外孫女接他去牡丹江家里過十一。 550){this.height=55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50;}"> 渤海國古城墻 我對那老者說:“秋天的山區可真美,五顏六色就像是一幅畫。” 老人向車窗外看了看說:“這老林子我們看慣了,就不知道它美在哪兒。解放前,這里可是常有胡子(土匪)的地方。”說完,老人望著車窗外沉思起來。 說到東北胡子我還真有些印象,那是小時候,弟弟妹妹一哭鬧,媽媽就嚇唬說“胡子來了”,弟弟妹妹就止住了哭鬧聲。其實小孩子也不知道“胡子”是什么怪物,反正很可怕吧。 老人許是看到了我的心里,接著說:“其實對窮人來說胡子并不可怕,不少胡子專門搶富人不搶窮人,有時還把搶來的糧食分給窮人呢。” 老人這句話讓我想起了我們吉林省一位民俗學家專門研究東北胡子的著作。東北胡子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群體。據統計,民國時期,特別是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東北胡子最多時達到上千股十幾萬人!前期多在遼寧一帶,后期多在黑龍江東部牡丹江一帶。《林海雪原》描寫的“威虎山”就在這里。而且,張作霖就是東北胡子出身。 說到東北胡子產生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北洋政府的無能和腐敗。袁世凱死后,北洋政府的總統像走馬燈一樣,就連胡子出身的張作霖也跑去把總統的椅子坐了坐。他們這些軍閥都忙著爭權奪利了,哪有心思治理地方?地方上的官員沒有強有力的政府支撐,同時也沒有了嚴格的管束,就和當地財主勾結起來欺壓百姓、強征暴斂,于是,活不下去的人就被“逼上梁山”成了胡子。而且正是有了胡子,東北一些邊遠山區的地主老財才收斂了許多,強權得以制衡,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竟得益于胡子,亂世也許就是這樣。 老人的話打斷了我的思緒:“九一八事變后,絕大多數胡子都參加了抗聯去打鬼子了。”說者無心,聽者的我卻有些感慨。想一想,東北抗日聯軍里,有多少人是胡子出身啊! 老人下面的話卻讓我吃驚:“可是,那些參加抗聯的因為是胡子出身,文化大革命中卻沒少挨斗。我有一位鄰居,因為當過胡子后又參加的是國民黨的抗日隊伍,文化大革命中竟被活活地打死了!” 我一時無語,把頭轉向車窗外,那滿山的色彩,也許是獻給那些有愛國心的‘胡子’吧。 八女投江的震撼 火車喘著粗氣,然后是一聲長長的呻吟,就慢慢爬進了一處樓房林立的地方,最后“哧”的一聲吐出一口大氣停了下來——牡丹江到了。 出了車站,面前已然是我陌生的城市,于是照樣先買一張地圖。在圖上我發現,江邊有八女投江群雕塑像。住下后,便趁著斜陽走去看八女投江。那一刻,我心中油然升起了緬懷這群女烈士的情愫。 順著市中心太平路直接走到最南端的江濱公園,在牡丹江岸大堤上有一個廣場。廣場上,一座大型群雕映入我的眼簾。巨大的花崗巖雕塑足有八九米高二十多米長,女戰士們或挽著手或伸著手臂,正誓死如歸地向著滔滔江水走去。被冷風吹起的頭發、堅毅的臉、單薄的衣服、瘦弱的身體、年輕的面龐,看后不被震撼的人那就只能是冷血動物了。 尋訪“海東盛國”遺蹤 翻開中國盛唐時的地理版圖的東北部你會發現,它的東部邊界直達韃靼海峽和庫頁島,地名是“渤海”,原來這就是唐朝的屬國,號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的國都上京龍泉府就在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南部叫做“渤海鎮”的地方。 路過渤海國國都遺址,怎么會輕意放過,于是我放緩了腳步,從寧安上車不久就在渤海鎮下了車。 牡丹江上游的沖積平原也很開闊,開闊得讓我意想不到。渤海鎮周圍是一望無際的稻田,整齊的小村莊小農家已呈現出小康的氣象。下了公路在鄉間小路上行走,前方不遠處出現一道殘存的土墻,那就是渤海國都城的城墻了。進入城里,向四下里望去,周遭十幾里見方,四四方方的土城墻里面包圍著幾個村莊,可以想見當時國都的規模確實很宏大。 渤海國是我國唐朝時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它始建于武則天圣歷元年(公元698年),初稱“震國”。 7年后(公元705年)歸附于唐王朝,15年后(公元713年)被冊封為“渤海國”。公元926年被契丹國所滅,傳國15世,歷時229年。 渤海國在長達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繁育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促進了東北邊陲的進一步開發,豐富了中華大統一的歷史內涵,創造了“海東盛國”的輝煌。元朝和清朝的版圖,東北邊界大體與盛唐相當——是渤海國打下的基礎。 渤渤海的疆域,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時的全盛時期,它的北疆至黑龍江中下游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鮮之咸興附近。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強國。 渤海國的輝煌與中原文明的強有力影響密不可分,渤海政權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進程,得益于它的各項制度仿效唐朝。社會經濟從游牧文化迅速轉變成農耕文化,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各項手工業的生產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涌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其中上京城(都城)形制模仿長安,為當時東北最大都市。交通相當發達,同內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歲歲不絕,與日本的海上貿易也相當活躍。 渤海國的文化教育也有很大發展,國王不斷派遣諸生和王子到長安太學習。使用漢字,在五京周圍等發達區域,以中原教育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較為系統的教育體制。儒學、宗教、文學、音樂、歌舞、繪畫、雕塑以及科學技術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涌現出一批著名學者、文學家、藝術家、航海家。走進建在古城里的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精美的彩陶、石刻、瓦當等,完全可以與中原文化相媲美。 在盛唐文化的影響下,渤海國還出現了包括王子在內的一大批詩人,可惜由于后來東北戰亂,這些詩文早已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在溫庭筠的《送渤海王子歸本國》的詩句中,我們還可以窺見一般:“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定界分秋漲,開帆到曙霞。九門風月好,回首即天涯。” 踟躇在古城里,最古老的渤海建筑可能就是那座叫做興隆寺的廟了。而且這廟也是多次翻建和重修的。不過廟里有一個石燈幢和一尊大石佛可是渤海時期的原物了。我站在足有6米高的石燈幢前,看那灰褐色的古樸渾厚的樣子,知道它是一個經歷了1300百多年的佛教物品,便覺出,它一定是一個有靈性的東西;進入大雄寶殿,面前一尊大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寶扇,項掛念珠,雙目炯炯有神,方知道,世界上古跡保存多數完好的原因,竟與佛教有關——人們的信仰遠比改朝換代的不同意識形態頑強得多。 回顧海東盛國的興亡,它讓我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王朝的強盛具有極大的向心力,它就像一個強大的磁鐵,把原本落后而野蠻的民族吸引過來并加以同化;如果一個王朝落后,那它就會產生巨大的離心力而使國家四分五裂。 如此看來,渤海國的興亡就是一面值得我們認真地照一照的鏡子。 鏡泊湖,天使的眼睛 離開渤海鎮坐車繼續前行,漸漸地山地多了起來,汽車便穿行在五顏六色的秋光之中,好象開進了一幅畫里,不長時間就進入了鏡泊湖景區。夕陽下的林莽被抹上一層神秘,我便在這神秘中陶醉。 湖濱中心區到了,山坡上不時出現造形別致的木屋,那尖尖的房脊大多帶有俄羅斯風味。我知道建造這些房子的人的初衷,是想讓中國南方來的人有一種異域感,或是讓俄羅斯人來到這里有一種到家的感受吧。但我還是對中國風格情有獨鐘,沒有選擇木屋而是住進了湖邊一家叫“枕湖樓”的中國式賓館。 賓館的二樓有一處朝向湖面的陽臺,站在陽臺上向湖中看去,漸暗的山和水有些朦朧。這時,那些躲在草叢中的秋蟲們便淺吟低唱起來,給朦朧的山水又增加了無窮的神秘。能一個人獨占一間小屋獨享山水風光,想起來就有些沾沾自喜。下到一樓,吃了一盤醬悶鯽魚,喝了一瓶啤酒,為的是晚上睡一宿好覺,養精蓄銳留待明天去飽覽北國的湖光山色。 吃飽喝足回到二樓,我又走上陽臺去看夜色。此時東方升起了又大又圓的月亮,倒映在水中如銀盆一樣,知道快到中秋節了,心中又有了一絲想家的感覺。靜靜的夜空繁星點點,揮灑的卻是亙古不變的時空。 突然聽到幾下輕輕的敲門聲,我問了一聲“是誰”,隔門傳過來的竟是一個甜美的女聲:“先生,我是服務員”。我打開門,一個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我面前,手里還抱著一床被子,頓時嚇了我一跳。這讓我想起了張家界那驚魂的一幕:記得那夜,在張家界的山上也是我一個人獨住一室,一個小姐冒充服務員闖進我的房間賴著不走,我掏出手機要報警才算解了圍。不會又是小姐吧? 看我滿臉的警惕不讓她進屋的樣子,姑娘頓時笑了起來,甜甜地說:“東北的山區夜里很冷,給你加床被子。”望著她那雙天真無邪的明亮眼睛,我頓覺慚愧無比。 這天夜里由于蓋了兩層被子,我睡得十分甜美。睡夢中,竟無由地看到了那雙清澈、明亮的天使一樣的眼睛。 第二天早早起來走上陽臺,只見晨光中鏡泊湖水面升起了一層白霧,淡淡的,柔柔的,隔斷了遠山,那遠山就如同空中生出的一般。待到太陽升起來了,就把那四周樹林燒得分外鮮紅,于是我便吟出了一首小詩: 湖面清清泛冷波,涼風一過怯衣薄。抬頭頓覺無寒意,霜葉燒紅遠近坡。 乘船游湖和游覽吊水樓瀑布是兩個最大的旅游項目。因為還有兩天才是十一長假,所以游人不是太多。游船耕耘在波濤上,留下了長長的白浪。向前方望去,水面開闊起來,兩岸秋山倒映在水中,天光水色融為一體,像一幅畫但比畫美比畫真實。走過太湖、鄱陽湖、洞庭湖、千島湖的我,此刻卻感到,與鏡泊湖比起來,那些湖缺少了清澈,缺少了粗獷,缺少了五花山的妝扮,缺少了渾厚的自然美。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典型熔巖堰塞湖,是火山創造的奇跡,是大自然的杰作,又因為它無比清澈,所以有人稱它是“天使的眼睛”。正是因為上游沒有污染源,才使這“眼睛”如如此清澈;而且還是這“眼睛”盯著人類,才使人類不敢往這里排污。 湖中游一圈就到了中午,上岸吃了飯下午就去看吊水樓瀑布。吊水樓瀑布落差高達20米,一個呈弧形四五十米寬的水簾橫空出世,飛珠吐玉般噴出來,就如天使眼睛一樣發出的光芒,這光芒流淌下去,世世代代哺育著牡丹江兩岸生靈。 牡丹江、鏡泊湖,在中國的地圖上它是那么的渺小,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條很短的細細的藍線及藍線上的小藍點,可就是這根短短的藍線和小小的藍點,串起了大自然的美景、串起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同時,我們又看到,在中國地圖上還有許許多多比牡丹江更長更粗的藍線,比鏡泊湖更大的藍點,可真的身臨其境卻叫人嘆息,那河那湖多半是干涸的,有時即使有點水也混濁不堪——什么時候能讓所有的藍線藍點都變成“天使的眼睛”呢? 有一個問題讓我始終搞不懂:為了捍衛江山,多少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是,僅僅是為了保護江山的干凈與美好,并不須要犧牲,為什么還要煞費苦心地動用國家大法呢? 作者: sdcj007
關鍵字: 一個人 人生 牡丹江 鏡泊湖 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