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疲倦的徒步方法
野外活動最常用的運動——走路(徒步)
也許有人認為行走在山野中,跟平常走路一樣沒有什么區別。的確是沒有區別。但是當您全副武裝地走上3~4小時后,距離目的地還有一兩個山頭時,區別可就大了。腿部肌肉向您抗議,疲勞使您無精打采,由于困倦而產生的渴睡現象不停地誘惑您,使您覺得路程越來越漫長了。
那么,是(shi)否有一(yi)種(zhong)(zhong)永不疲(pi)倦的走(zou)路(lu)方(fang)法用(yong)在山野的徒步行走(zou)中(zhong)呢(ni)?答案(an)是(shi)有的。只要能理解和(he)掌(zhang)握(wo)下面幾種(zhong)(zhong)方(fang)法,靈(ling)活運用(yong),戰無(wu)不勝。
龜步
在長途(tu)行走(zou)過程中,不(bu)(bu)要以為昂首闊步(bu)的(de)大(da)步(bu)向前就行了。其實(shi)這是(shi)一種(zhong)(zhong)錯(cuo)誤的(de)想法(fa),要知(zhi)道步(bu)幅(fu)大(da)是(shi)利用腿(tui)部肌肉(rou)的(de)爆發力,這畢(bi)竟是(shi)有限(xian)的(de)。我們更需要的(de)是(shi)一種(zhong)(zhong)持久(jiu)力,凡(fan)事都不(bu)(bu)能一步(bu)登天。所以步(bu)幅(fu)小(xiao)一些并不(bu)(bu)會有很(hen)大(da)的(de)影響。充分利用我們腿(tui)部肌肉(rou)的(de)韌性,它們對持久(jiu)戰是(shi)相(xiang)當有辦法(fa)的(de)。
吹氣
跟著就是要調節我們的呼吸了,要努力讓自己的呼吸與運動呈有節奏的狀態。令肌肉持續緩慢而不休止地運動,再加上平穩均勻的呼吸。簡單的說就是幾乎每走一步呼吸一次。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中就能做到平均每兩~三步就換氣一次。
如(ru)果我們不習慣的話,也可(ke)(ke)以強(qiang)迫自己呼吸,只要大口地吹氣就可(ke)(ke)以了。但(dan)要注意,不要太過強(qiang)求(qiu),不然會拉傷肺部和(he)肋間肌的。調(diao)勻(yun)呼吸是保(bao)持體內能源的好方法。
利用肌肉
要使(shi)(shi)走路(lu)變成有節(jie)奏的(de)最自然的(de)有氧(yang)運動,上下(xia)坡時,也要隨著這種節(jie)奏盡量利用(yong)肌肉的(de)運動,盡可能(neng)的(de)減少骨骼和關(guan)節(jie)的(de)負擔(dan)。尤其是在下(xia)坡時,特別(bie)是那些(xie)長程的(de)下(xia)坡路(lu),這是要善于利用(yong)雙腳,使(shi)(shi)其可發揮立刻停(ting)止的(de)作用(yong)。因為與其在長程下(xia)坡后骨骼和關(guan)節(jie)有不良影響的(de)話,倒不如讓肌肉承擔(dan)多(duo)一些(xie)會比(bi)較好。
休息補充
還有在(zai)路上要(yao)合理安排休息時(shi)(shi)間,以及適(shi)(shi)時(shi)(shi)補(bu)充能(neng)源。每走(zou)上相當一段時(shi)(shi)間或(huo)路程后,要(yao)適(shi)(shi)當地休息片刻。休息時(shi)(shi)應攝取一些(xie)馬(ma)上能(neng)轉化成能(neng)源的糖類(lei)和水份(fen),使身體及時(shi)(shi)得到(dao)補(bu)充,以求快些(xie)恢復(fu)體力。并可(ke)松開鞋帶,但必須記(ji)住未到(dao)宿營地前,千萬(wan)不要(yao)脫下鞋子。因在(zai)長途行走(zou)中,雙腳會稍(shao)微發脹,中途休息脫鞋,下段路只會叫您苦不堪言。
!!!!如何行走山地?
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 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一般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谷和草叢繁茂、藤竹交織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 行進應遵循大步走的原則,山地也是如此。如果將步幅加大,三步并作兩步走, 幾十公里下來,就可以少邁許多步,節省許多體力。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 當疲勞時,應用放松的慢行來休息,而不要停下來,站立一分鐘,慢行就可以走 出幾十米。
山地行走,經常會遇到各種巖石坡和陡壁。因此,攀登巖石是登山的主要技能。在攀登巖石之前,應對巖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巖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 然后確定攀登的方向和通過的路線。
攀登巖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點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腳能很好地做配合動作。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后,再移動其他一點,使身體重心逐漸上升。運用此法時,要防上竄跳和猛進,并避免兩點同時移動,而且一定要穩、輕、快,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間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地形。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懸崖峭壁以外,幾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
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 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當坡度大于30度時,沿直線攀登就比較困難了。 因為兩腳腕關節不好伸展,容易疲勞;坡度大,碎石易滾動,容易滑倒。因此一般 均采取"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線橫上斜進。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通過草坡時,注意不要 亂抓樹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斷使人摔倒。在碎石坡上行進,要特別注意腳要踏實,抬腳要輕,以免碎石滾動。
在行進中不小心滑會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伸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重心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 雨季在山地行進,應盡量避開低洼地,如溝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如遇雷雨,應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叢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樹下。大樹常常引來落 地雷,使人遭到雷擊。避雷雨時,應把金屬物品暫時存放到一個容易找的地方,不要帶在身上,也可以尋找地勢低的地方臥到。
在山地如遇風雪、濃霧、強風等惡劣天氣,應停止行進,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氣候好轉時再走。
山地行進不(bu)(bu)要(yao)過高估(gu)計(ji)自己的體(ti)力(li),疲勞時,就應適時休(xiu)息(xi)(xi)。不(bu)(bu)要(yao)走(zou)到快(kuai)累(lei)垮(kua)了才休(xiu)息(xi)(xi),那樣不(bu)(bu)容易恢(hui)復體(ti)力(li),再(zai)走(zou)也提不(bu)(bu)起勁。正確(que)的方法是大步走(zou)一段,再(zai)放(fang)松 緩步慢行一段,或(huo)停(ting)下來休(xiu)息(xi)(xi)一會,調整呼吸。站(zhan)著(zhu)休(xiu)息(xi)(xi)時,不(bu)(bu)要(yao)卸掉裝具背包, 可(ke)以(yi)在(zai)背包下支撐(cheng)一根木棍,以(yi)減輕身體(ti)負重。若天(tian)氣冷,不(bu)(bu)要(yao)坐在(zai)石(shi)頭上休(xiu)息(xi)(xi), 石(shi)頭會迅速(su)將身體(ti)的熱量吸走(zou)。
!!!徒步穿越是指,在徒步區域里主要靠徒步行走去完成起點到終點的穿越里程。中間可能要跨越山嶺、叢林、沙漠、雪原、溪流、峽谷等地貌的一種戶外活動。野外綜合技能要求較高,集登山、攀巖、漂流、溯溪、野外生存于一體。穿越人員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體能,穩定的心理素質和道德水準,同時還要有樂于助人的團隊精神。一次成功的穿越,行前要精心定制份好穿越計劃,對要徒步穿越的區域進行了解,包括穿越時間的天氣、地貌、難度、風險系數,所需的裝備、食物、藥品等等。
徒步穿越因富于求知性、探索性、不可預見性等特點,穿越者必須掌握相關野外生存知識與技能,去應對千變萬化的野外情況。 徒步穿越含山地叢林、沙漠荒原、雪原冰川、峽谷、平原、山嶺、長城、古道、草地、環湖、江河等很多分類徒步。 健康的體魄與良好的體能儲備是徒步穿越最重要的條件之一。這些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制定適合自己的一個體能訓練計劃,在耐力、力量、負重行走等方面漸漸增進,體能耐力訓練可以通過游泳、爬山、長跑、騎自行車去獲得,力量訓練可以每天堅持做俯臥撐、舉啞鈴、仰臥起坐、引體向上去獲得。
徒步行走的基本原理及要領:
徒步行走不單是腿部運動,而是種全身運動,注意通過擺臂來平衡身體、調整步伐。控制節奏,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脈搏盡量不要超過120次/分鐘,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腳掌觸地,從腳跟到腳尖位移,什么時候都要按自己的行走節奏去走,不要時快時慢,時跑時停,盡量保持勻速。
剛開始徒步可以放緩一點,讓身體每個部分都先預熱,有個適應的過程,5-10分鐘后才加快步伐,行走中從安全角度出發,隊員之間應該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一般為2-3米,這樣可以避免有人因各種原因暫停時,如系鞋帶、脫衣服、喝水等等,暫停隊員與前進隊員就不會互相影響,一般情況下,暫停隊員靠右邊停留,前進隊員從左邊跨過,與迎面而來的其他隊伍相遇時,也是按我右他左,禮貌相讓通過,暫停人員與隊伍的安全距離一般在白天不能超過十分鐘或者200米以內,夜晚必須在5分鐘或者20米以內。在行走中,要養成個良好習慣,集中精力行走,不要邊走邊笑,打鬧嬉戲,更不能大聲歌唱,這樣不但分散其他隊員的注意力,同時還會無謂消耗自己的體能。
行走重心在上坡時,應在腳掌前部,身體稍向前傾,下坡時重心放在后腳掌,同時降低重心,身體稍微下垂,無論上坡下坡,對于坡度較大的坡跡,應走“之”字形,盡量避免直線上下,這是一種相對安全的走法,上下坡時,手部攀拉的石塊、樹枝、藤條,一定要用手試拉,看看是否能夠受力,才去做其他攀爬上下動作。經常有隊員因為拉的是枯萎腐爛樹枝、藤條,跌倒受傷,導致意外。
行走中的休息原則也要講究方法,一般是長短結合,短多長少。一般途中短暫休息盡量控制在5分鐘以內,并且不卸掉背包等裝備,以站著休息為主,調整呼吸。長時間休息以每60-90分鐘一次為好,休息時間為15-20分鐘,長時間的休息應卸下背包等所有負重裝備,先站著調整呼吸2-3分鐘,才能坐下,不要一停下來就坐下休息,這樣會加重心臟負擔,可以自己或者隊員之間互相按摩腿部、腰部、肩部等肌肉,也可以躺下,抬高腿部,讓充血的腿部血液盡量回流心臟。謹記:休息是主動的積極的,而不僅僅是躺下休息這么簡單。走百公里時我與印第安人、井中月等六人結小隊行走,就是采取主動、積極的休息原則,定量按時放松,全部都完成了徒步百公里路程。
徒(tu)步行(xing)走(zou)時(shi)(shi),應帶足飲(yin)用(yong)水(shui)(shui)(shui)(shui),每人(ren)每天約3升(sheng)的(de)(de)(de)(de)量(liang)(liang),根(gen)據(ju)天氣情況去增(zeng)減,寧(ning)多勿少(shao)。如果途中(zhong)(zhong)溪流、湖(hu)塘(tang)、溝河有(you)水(shui)(shui)(shui)(shui)補給,一定(ding)要先(xian)觀(guan)察(cha)水(shui)(shui)(shui)(shui)源(yuan)污染情況,是(shi)否(fou)有(you)無(wu)(wu)人(ren)畜活(huo)動、是(shi)否(fou)有(you)動物尸體(ti)倒于水(shui)(shui)(shui)(shui)旁(pang),有(you)無(wu)(wu)糞便、毛蟲污染,是(shi)否(fou)發(fa)黑(hei)發(fa)臭(chou),根(gen)據(ju)觀(guan)察(cha)到的(de)(de)(de)(de)情況,采取沉淀(dian)、過(guo)(guo)濾、離析等(deng)(deng)方法處(chu)理(li)后才飲(yin)用(yong)。一般情況下最好(hao)(hao)(hao)先(xian)用(yong)少(shao)量(liang)(liang)水(shui)(shui)(shui)(shui)珠(zhu)涂擦嘴(zui)唇(chun),等(deng)(deng)過(guo)(guo)3-5分鐘后,嘴(zui)唇(chun)不發(fa)麻發(fa)癢、無(wu)(wu)臭(chou)無(wu)(wu)味才飲(yin)用(yong)。野外補充(chong)的(de)(de)(de)(de)水(shui)(shui)(shui)(shui),有(you)條件的(de)(de)(de)(de)話(hua)最好(hao)(hao)(hao)煮沸五(wu)分鐘再飲(yin)用(yong)。喝(he)水(shui)(shui)(shui)(shui)要以(yi)量(liang)(liang)少(shao)次(ci)多為(wei)(wei)原則(ze),喝(he)水(shui)(shui)(shui)(shui)也是(shi)主動的(de)(de)(de)(de),不要等(deng)(deng)口(kou)渴(ke)了(le)(le)才被動喝(he)水(shui)(shui)(shui)(shui)。每次(ci)喝(he)兩三小(xiao)(xiao)口(kou)為(wei)(wei)好(hao)(hao)(hao),太口(kou)渴(ke)了(le)(le)可以(yi)宿(su)短喝(he)水(shui)(shui)(shui)(shui)的(de)(de)(de)(de)時(shi)(shi)間,增(zeng)多幾次(ci)喝(he)水(shui)(shui)(shui)(shui)次(ci)數,一次(ci)喝(he)水(shui)(shui)(shui)(shui)太多,身體(ti)吸(xi)收不了(le)(le)浪(lang)費寶貴的(de)(de)(de)(de)水(shui)(shui)(shui)(shui)源(yuan)不算,反(fan)而增(zeng)加心臟的(de)(de)(de)(de)負擔(dan)。一般的(de)(de)(de)(de)徒(tu)步等(deng)(deng)戶外運(yun)動消耗(hao)水(shui)(shui)(shui)(shui)份的(de)(de)(de)(de)補充(chong)方式最好(hao)(hao)(hao)是(shi)250cc/15min為(wei)(wei)好(hao)(hao)(hao)。正常(chang)的(de)(de)(de)(de)徒(tu)步時(shi)(shi)間里排尿(niao)(niao)也應該是(shi)4小(xiao)(xiao)時(shi)(shi)/次(ci),可以(yi)通過(guo)(guo)觀(guan)察(cha)排解的(de)(de)(de)(de)尿(niao)(niao)液顏色,了(le)(le)解自己體(ti)內水(shui)(shui)(shui)(shui)分脫失癥狀。尿(niao)(niao)液呈深黃色,微感口(kou)渴(ke),脈搏速度(du)正常(chang)為(wei)(wei)輕微脫水(shui)(shui)(shui)(shui)癥狀,尿(niao)(niao)液呈暗黃色,口(kou)內黏膜干燥,口(kou)渴(ke),脈搏速度(du)加快但弱為(wei)(wei)中(zhong)(zhong)度(du)脫水(shui)(shui)(shui)(shui)癥狀,重度(du)脫水(shui)(shui)(shui)(shui)癥狀為(wei)(wei)無(wu)(wu)尿(niao)(niao)液,臉(lian)色皮膚蒼白,呼吸(xi)急(ji)促(cu),口(kou)渴(ke)昏睡,脈搏快而無(wu)(wu)力很弱。
!!!爬山技巧
上山:上體放松并前傾,兩膝自然彎曲,兩腿加強后蹬力,用全腳掌或腳掌外側著地,也可用前腳掌著地,步幅略小,步頻稍快,兩臂配合兩腿動作協調有力地擺動。
下山:上體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腳跟先著地,兩臂擺動幅度稍小,身體重心平穩下移。不可走得太快或奔跑,以免挫傷關節或拉傷肌肉。
坡度(du)較陡(dou)時:上下(xia)山可沿“之”字形(xing)路來降(jiang)低坡度(du)。必要(yao)時,也可用(yong)半蹲(dun)、側身或手(shou)扶(fu)地下(xia)山。
通過滑苔和冰雪山坡時:除用上述方法外,還可使用鍬、鎬等工具挖掘抗、坎臺階行進,或用手腳摳、蹬、三點支撐、一點移動的方法攀援爬行。
通過叢林,灌木時應注意用手撥擋樹枝,防止鉤戳身體,對不熟悉的草木,不要隨便攀折,以防刺傷,并盡量選擇好的路線。
通(tong)過亂石(shi)(shi)山地(di)(di)時;通(tong)過亂石(shi)(shi)浮石(shi)(shi)地(di)(di)段(duan),腳(jiao)應著落在石(shi)(shi)縫或(huo)凸(tu)出部位,盡(jin)可能攀拉,腳(jiao)踏(ta)牢固的樹木,以協(xie)助爬進。必(bi)要時,應試探踩踏(ta)石(shi)(shi)頭(tou),以防止石(shi)(shi)塊松動(dong)摔(shuai)倒。
!!!背包徒步旅行
不管你計劃以什么樣的方式享受野外生活--;徒步遠足、溯溪漂流、騎自行車、滑雪、雪山攀登,都有一些基本的步驟措施來保證你在野外的“家”能供你每晚所需。本章的內容適用于所有的運動。適合背包徒步旅行的特殊事項在標題作了說明,所以如果你進行的是別種方式的野外旅行,那么可以跳過這些細節。雖然后面有章節單獨對劃漿運動、山地自行車運動以及雪地建營作詳細介紹,但大多數讀者還是要閱讀本章,因為這些內容是最基本而重要的。
每個背包徒步旅行者都有自己獨享的記憶深刻的野外經歷。事隔二十多年,我仍然能記起那面對廣袤曠野時的激動心情、前方等待著你的冒險和考驗以及各種隱約不可知的神秘因素。數千米高的山峰環繞在周圍,到處都存在探求發現神秘特殊之處的機會和可能,高聳入云的懸崖絕壁,林中深處的濕地沼澤,咆哮奔騰的河谷溪流,探知的可能性似乎是無窮無盡的。
要想進行這樣一種旅行,背包遠足是唯一的方式。附近沒有可行車的大路,所走的羊腸小道崎嶇坎坷,山地自行車或馬匹都無法通行。附近也沒有可行船的大河,沒有足夠多的雪可供滑雪或可行的雪地攀登。只有一步步努力往前走,背上全部裝備食品,適當休息以恢復體力,還可能犯上一些錯誤,拐錯幾個彎。
第一次徒步旅行可能缺乏足夠的信息和向導,但這也許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它讓你不得不依靠自己思考和解決各種問題,無法依賴別人。根據從大路、滑雪地帶、地圖以及偶然的飛機航班上看到的地形狀況判斷方向、選擇道路。會出很多錯,但這些教訓會銘記在心,遠比從書本上或別人的建議勸說中得到的要深刻得多。你很快學會了如何判斷方位、看羅盤、從地圖輪廓估測小路的困難和危險,在回程的路上會少許多迷惑。
鑒于這是一本關于如何避免犯錯的旅行指南,我這樣帶著留戀地回想所有這些第一次徒步旅行的情形似乎會很可笑,其實不是。接下來的僅僅是一些建議梗要、清單,從上千件野外事故中挑選出來的典型事件以及通過這些不幸經歷所獲得的啟示和教訓,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了。你仍然可以自由地選擇你自己的挑戰方式,適合自己的風格,尋找自己的曠野天堂,犯自己的錯誤。
從我第一次徒步旅行之后過了幾十年,我有幸到過許多壯美遼闊的曠野高原、茂密幽深的山林深谷,但我并不能說那些奇異的旅行就一定比我的第一次遠足更值得記憶。我仍然會犯錯,但已經學會了如何避免犯一些大錯,學會了利用先進的裝備和設施來更快地解決其他問題。我學會去享受途中艱辛跋涉所帶來的對身體的挑戰,同時也認識到背包徒步旅行與勝敗無關,徒步走過的幾里路、登上過的山頂并不是一種戰利品。它是一種享受,一種鍛煉,更重要的是人與大自然的融合。
令人驚奇的是,我還發現野地建營是相當容易的。看看這樣的方式:居住在德國萊茵省山谷中的居安德特人(neanderthals)用比我們的裝備用品差得多的物品搭建他們日常的生活營地。人類自古就是適應野地生存的,只是我們把它忘記了。它所需要和包含的動作姿態與我們每天在城市里生活所需要的一樣,只不過帶來的是不太一樣的結果。盡管現在我們有一個如此龐大的戶外用品市場,但背包徒步旅行并不是與裝備用品、吸引力或冒險相關的運動,它實際上是簡單樸素的。背包旅行建營不是專家的活兒,僅僅應該是一種常識。
所以雖然從這本書中學習各種知識,但不要猶豫去嘗試你自己的方式。選擇你自己的路線,走一條你一無所知的路徑。別擔心犯錯,只是要努力去控制和駕馭這些出現的問題,自己去解決它們。一旦你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你將會獲得戶外活動極大的自信,這種自信感讓你隨意去進行過去從不敢想的很多驚險活動。
戶外仍然存在大量曠野地帶。一些野地旅行愛好者常常抱怨人群總是接踵而來,但實際上荒僻的野地并不少。野外的“人群”只是一種偶然孤立的、可以避免的現象。要找荒僻少人的野地,你只需要挑選地圖上那些馬路、河流、小徑之間的無名地帶,或者干脆面向人煙密集的高地旋轉180度,問問自己:“外面可能會是什么?”然后開路。
行前準備
旅行計劃
任何旅行都是從家里開始,而沒有人會亳無計劃地在一處不錯的野外宿營地停下來。不論你到什么地方以及怎樣旅行和建營,總要具備六樣東西:食物、防護物、衣物、旅行裝備、應急物和一個計劃。
因為有那么多你可能停留的野地,所以在開始任何旅行之前問問自己幾個基本問題是完全必要的,這幾個問題是:為什么、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和誰一起以及什么時間。
1.為什么去旅行?你打算去荒郊野外旅行,是為了增進與同伴的關系、鍛煉身體、找個安靜地沉思默想、觀察野生物、欣賞風景、拍照片、在森林地帶適應生存,還是為了挑戰高山?因為這些目的包含著不同的權衡,所以值得考慮清楚你的出發點。不要試圖在一次旅行中達到太多目的,過于滿當的旅行計劃只會讓你失望。
戶外伙伴之間最常見的矛盾也許就是旅行目的的分歧以及個人風格和方式的不同。如果你的游伴中既有一群傾向于組織嚴密、目標明確的野營方式的,又有一群不愿受太多約束和限制隨性所至的,那么你就可以經常作不同的旅行了。
出發之前,關鍵是在旅行目標、個人希望以及野營方式等方面進行交流和溝通。如果未加討論,那么一點小小的意見分歧都可能引發不快,最重要的是互相要寬容讓步。
2.你能在什么地方找到你所追求的經歷?通過查找導游書籍、旅游雜志、地圖以及詢問朋友和地理專業人士,你通常都可以得到一張有價值的旅行地清單。問題是選擇而不是尋找一個可以去的地方。記住你并不需要一個最大的或最遠的野地來渡過一段愉快的野外時光。野地經歷事實上就像地質考察一樣充滿想象和好奇。
3.你想作什么樣的旅行?舉個例子,一次5天的環線旅行,周末同線往返游、艱苦的穿越考察還是以大本營為基地每天出外探險。選擇一種不是那么折磨人以至于你不能享受美景的旅行方式,這樣你可以從容到達營地,而不是花上你所有的時間來恢復體力。
4.和誰一起去?首先,找幾個你樂于同往而且與你有相同空閑時間的朋友或同事。但即便你們是朋友,也要清楚不同的能力和期望可能帶來摩擦和矛盾,尤其當旅途艱難的時候。野外生存和旅行的壓力是對一個群體妥協讓步、協商溝通以及容忍個人怪癖等能力的真正考驗。沒有一個保證團體和諧的可靠公式,不過在出發前有幾件事要考慮周全,這樣就在確保旅行成功愉快之路上走出了一大步。
在你和可能同游的伙伴接觸過程中,一定要進行全面的溝通。不論是一個下午的遠足,還是持續一個月之久的探險考察,在你們踏上路途之時,每個人都應該有完全一致的目標和時間表。如果你想召集幾個同伴實現你計劃多年的旅行夢想,記住他們也許不會分享你的熱情。如果你正在構想一次傳奇般的偉大旅行,記得為此選擇一支恰當的隊伍,或者為這支隊伍選擇另一次恰當的旅行。二者不相稱的話,麻煩就來了。
因為單獨一個人的背包徒步旅行是比較困難的,所以不宜于向新手或那些野地經驗不足無法保持警惕的人推薦。但是對于那些準備充分旅行謹慎的人來說,單獨旅行是一種深刻的體驗,由于沒有旅伴,因而能與周圍的環境更加和諧,融入其中。把你的旅行計劃以及回程時間告訴一個可信賴的朋友,一旦在野外遭遇意外或受傷,你的朋友能與當地機構取得聯系以便及時救援。
5.什么時間出去?大多數人受固定假期的限制,所以背包旅行的最佳時間通常只能是你能夠出去的任何時間,多數時候意味著是我們能丟開工作外出的任何時間。外出旅行前一定要留心最新的天氣狀況,這樣就不會被已經預報了一周的“突如襲來”的暴風雨襲擊。你也可以把這個問題轉化成:“什么時間不出去?”一旦你已經劃定幾個旅行地范圍,向相關地域管理機構咨詢一下,看是否可能在不適宜的時間到達目的地。你的旅行時間還會影響一些重要的細節比如帶水的多少,在荒漠的夏季,你就得帶上充足的淡水。每人每天大約需要3到7公升水,水常常關系到你的旅行計劃的成敗。
食物
在一整天的運動以及呼吸新鮮空氣后,人的胃口往往大開,吃成為宿營的一種真正樂趣--;在野外,食物就是燃料和推動力,補充你耗盡的卡路里是一項必要的工作。如果你的食譜不但營養豐富,而且重量輕、簡單易備,那么運動的能量和精力、個人的樂趣將大大增強。
盡管有半生不熟的面條或是燒焦的正菜,宿營食物很少吃起來不美味可口的。不過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估計適當的數量以及為長時間旅行安排食譜能考驗大多數有經驗的冒險者的耐力和自信心。健康營養的飲食和一份種類多樣的食譜是野外從堅定的信念到安全的決策等一切的支柱。相反,單調無味、不恰當、不豐富的食譜只能導致運動能量不足,旅途中口角不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食物往往是在旅行準備工作中常常被忽略的一個方面。
食物(wu)是(shi)一(yi)(yi)種重要的(de)后勤補給,關(guan)鍵的(de)一(yi)(yi)點是(shi):你必須(xu)有(you)充足的(de)食物(wu),但(dan)食物(wu)也非常重,你會(hui)很容易過高估計(ji)你的(de)卡路里需求。預先警(jing)告你:不管你怎樣(yang)努力(li),食物(wu)供給似乎總是(shi)不合適。要么(me)太(tai)多,要么(me)太(tai)少,數量(liang)不對。大冷天(tian)(tian)精疲(pi)力(li)竭(jie)爬(pa)上(shang)山(shan)頭卻(que)沒有(you)東西吃只(zhi)能挨餓,風(feng)和日麗的(de)下(xia)午下(xia)山(shan)卻(que)一(yi)(yi)路打著(zhu)飽嗝。去年秋天(tian)(tian)狼吞虎(hu)咽并不能保(bao)證(zheng)今(jin)年夏天(tian)(tian)食物(wu)充足,精力(li)充沛(pei)。
永遠無法使食物量恰好合適,但可以設法讓它接近需求量。一般來講,一個體重70公斤的成年男子每天大概需要1公斤脫水食物,一個體重55公斤的成年女子每天大概需要0.9公斤脫水食物。如果你帶的是肉類、乳酪或任何罐頭食品,適當增加每天的食物預算,因為這些東西比脫水食物重得多。如果你選擇的是冷凍干燥的食物則適當減少食物量。如果你在各種各樣的旅行中堅持記錄每天日常的食物供給,它將對你今后旅行前的食譜準備工作大有裨益。
宿營食品“六不要”
·采購食品時試圖省錢
·從角落里的速食市場中選擇食物供給
·少吃以達到節食減肥目的
·通過只帶健康食品想以此改善同伴的飲食習慣
·上路時忘記帶
·用來喂動物或者浪費飲用水
通常,旅行食譜包括速熟的熱的谷物類、用箔包裹成袋以保質的食物以及適合作為飛行食品的份食。其實沒有必要遵從這種既平淡無味又不健康的給養準則。
如果你愿意花時間將食物脫水,找到飲食中所需肉類的替代物,在營地花些時間來烹飪的話,你可能吃得和在家里一樣多。投資一臺食物脫水干燥機可以降低多年野外旅行的烹飪成本,極大地減少旅行花費,從而收回投資。水果、蔬菜、零食、調味品甚至整個主菜都能被脫水干燥,然后貯藏起來以備旅途食用。
即使沒有脫水干燥機,你也可以從普通的(相對來講并不昂貴的)商店里隨便買得到的食品中準備出像樣的營養豐富的野外食物來。想想你平時在家愛吃的東西,選擇其中適合野外旅行的部分,要考慮這樣一些限制因素--;旅行時間的長短、補給的需要、烹飪時間的縮短、飲用水的供應等等。
為什么不做像在家里吃的一樣的面條、干辣椒、燉肉或者玉米煎餅?脫水的面條調料、炒豆、沙拉以及在家里吃的其他東西,在野外加上熱水就能做出像在家里吃的一樣的食物來。少量的新鮮調味品使營地食物味道更好。商店里買的預先包裝起來的米飯和面條也能做出美味可口的吃食來。湯包和調味包是豐富食譜的附加品,重量很輕。
如果你吃的就是預先包裝好的食品,你仍然可以加上一些精心選擇的新鮮蔬菜以使其味道更好,營養更豐富,像洋蔥、大蒜、胡蘿卜和卷心菜一類。帶上一套齊全的調味品,固體的調料包括鹽、蒜末、胡椒粉、孜然、咖喱粉、薄荷以及桂皮等等。一些輕巧的調味品(如芥末、醬油、辣醬油等)增加口味而又不占地方,把它們裝在帶旋蓋的防漏的塑料瓶里。
導致對食物毫無興趣的最有效途徑就是讓自己忍受單調乏味的飲食。應盡量以不同種類的主食(面食、米飯、豆類、谷類)為基礎建立一種輪流交替的飲食結構,準備各種各樣路上吃的零食,買幾種乳酪(干酪保存得長一些),包括熱、冷兩種谷類,不時品嘗一塊甜點,當士氣需要鼓舞時增加食物犒勞。
在出門之前,盡量把可能的垃圾留下來,重新包裝玻璃制品或紙盒里的東西(用封口塑料袋或打個結以代替使用繩子,這樣可以消除那些亂丟在營地周圍,似乎無處不在的細繩帶)。計劃好你的菜單以避免剩余物,或者以后再使用,最大程度地減少野外垃圾。
附:烹飪裝備
你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宿營烹飪中的重要因素。多數背包徒步旅行者以一種斯巴達式吃苦耐勞的態度選擇宿營菜單。要么不帶爐子、水果、早餐燕麥片和塊狀食品而輕身上路,這在炎熱的夏季是可行的,因為在夏天長途遠足后最不愿吃的就是熱騰騰的飯菜。要么,如果你認為這些方式是不必要的自我折磨,你可以安排一個美食家的營地廚房,把飲食烹飪視為背包徒步旅行經歷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于大多數饑腸轆轆的旅行者來說,簡簡單單的調制準備好的一罐早餐和正餐已經很合適了,只要份量足夠多。
最簡單的,你的營地廚房可能只是一兩個野外用的輕便燃料罐(內裝有丁烴或丙烷),一個可旋在罐上的爐頭,一口小鍋,以及一把勺。實際上用這樣袖珍的“廚房”設備,你可以慢慢煮熟大概1公斤的食物。一塊擋風玻璃、已經變黑了的鍋具以及熱量疏導器能進一步提高任何爐具的效率,將它們結合起來使用會使你的烹調時間縮短一半。講究飲食的人會很高興聽到雙爐頭的旅行用爐灶即將面世的消息,并且你可以任意選擇你想要的各種各樣的野外爐具、雙層鍋以及咖啡煮器。不過這樣的話,你大概最好是作簡單的旅行。
防護物
防護物是野外必需品中食物以下居第二位的。大多數人一提到野地防護物,就會想到帳篷。重要的是挑選一頂適合旅行地天氣以及同游人數多少的帳篷,比如,雨天四人旅行可能需要一頂大的圓頂帳篷以及幾張防水布用以做飯和儲物,而一個人在沙漠中旅行則可能需要一頂嚴密輕巧的防蚊帳篷或一張小的雨布。旅行時間越長,路線越偏遠,越可能在防護物上弄錯,因為可能會遭到突如其來持續很久的暴風雨襲擊,而離開小路又不是一種選擇。
如果你的睡袋比你要去的地方所需要的睡袋更暖和是最好不過的,這樣你可能通風透氣,總比為了取暖緊裹在睡袋里瑟瑟發抖要好得多。穩妥無憂、受保護、干爽的感覺對于夜間休息恢復體力是很重要的,它讓你睡得更沉,防止在寒冷的天氣里受涼生病。選擇合適暖和的睡袋還讓你行動更加自由,因為你可以脫掉厚重衣物,只需穿薄的、舒適的、很容易干的睡衣即可。
衣物
溫度、天氣以及人體自身散發的熱量在一天24小時內變化很大,所以要適應各種情況的戶外衣物的選擇也就變得很有意義和重要了。戶外服裝需要是多功能的,以使你在白天的遠足運動中通風透氣,汗水浸濕后很快干燥,早晚氣溫低時保暖以及在狂風大作暴雨傾盆時擋風遮雨。由于探險旅行者們不可能帶上一衣柜的衣服,因此適應各種必需功能的唯一辦法是同時穿上幾層功能不同的服裝:幾乎沒有熱天穿的,所有都是當你需要各種保護時穿的。大多數現代戶外服裝都是按這些層次結構設計和制造出來的。
最貼近皮膚的底層內衣利用體溫將身體的水分帶走,能在運動后迅速干燥。這些薄的貼身內衣外穿上稍厚一些的隔層衣服。厚運動衫和背心可以在你和周圍環境之間形成不流動的空氣層,通常有幾種不同的組合穿法。在這些衣物上面,應穿上防護類衣物,擋風防水,保護你以及里面的隔層衣服。總的來講,最重要的兩層就是貼身內衣以及防護衣,因為它們不得不處理出汗的體膚以及惡劣的氣候帶來的問題。
戶外服裝通常由合成織品制成,這種材料幾乎不吸水,像聚丙烯、聚酯纖維(滌綸)或者經特殊處理的尼龍。這些“憎水性織品”有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品牌,正是用作底層內衣的一般材料,因為它們干得很快,能將體膚的水分吸走。在潮濕多雨的天氣中,合成織物是明智的選擇。棉,這種休閑服裝最常用的纖維,一旦浸濕就變得相當冷,并且干得很慢。在寒冷而潮濕的氣候中,棉質衣物蒸發的涼意會降低人的體溫,當體溫降低到一定程度則可能帶來危險。因此,棉質衣物應避免在野外使用,但炎熱的沙漠地帶除外,在那種地方棉布是可用的。慎用羊毛織物,它雖然暖和,但重量卻不輕,而且干得很慢。羊毛可能是好襪子的最普通的材料,但是為了最大限度的舒適,背包徒步旅行者需要衣物迅速干燥,僅帶有身體熱度,看起來只有高科技合成的織品材料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尤其是在潮濕條件下。
寒冷氣候中應該帶上比你認為需要的衣服多的衣服,因為我們多數人平常不習慣于一天24小時呆在戶外。在野外行路途中,偏遠的營地之間,你可能根本無法找到一間暖和的屋子--;像你在滑雪場山頭或一天的短途旅行之后所找到的那種--;所以為了在各種氣候環境中保持舒適溫暖,你需要多一些的衣服。比較理想的是即使在你不能點燃營地篝火或者你的帳篷漏水的情況下你仍然有足夠的衣物來保證身體暖和。不論你是花一個下午來遠足或者長達一個月在野外流浪,你都需要足夠的衣物,潮濕、疲憊、饑餓的經歷不可避免,但至少擁有一段舒適暖和的旅途時光。
一旦你已經用上了不同層次功能的衣物,明白了在給定條件下如何搭配各層服裝以達到穿著舒適,那么即使在充滿危險的惡劣天氣下你也能非常安全。現代科技手段制造出來的戶外服裝會發揮良好的作用。僅僅加上一頂防風雨帳篷,你就能在大多數環境中保持溫暖干燥。最主要的是在寒冷天氣中帶上足夠衣物,一件特殊的夾克衫或一副連指手套能帶來更多的舒適,重量卻很輕。
底層內衣:如果有一層衣服你無論如何不能節省的話,那就是貼近皮膚的內衣。在熱的天氣一個背包徒步旅行者出汗很多,你的底層內衣必須能夠把涼涼的汗水從身體上帶走,并且迅速干燥而不至于晚上在營地瑟瑟發抖。所以,大多數適合戶外運動者的底層內衣都由經特殊處理的聚酯纖維(滌綸)制成。這種纖維不吸收水分,并且織物也設計成容易帶走皮膚水分的編織式樣。盡管底層內衣一般都比隔層衣物或防護衣便宜得多,但卻非常實用,從夏天的慢跑到冬天的露營。長袖翻領拉鏈衫適合于各種天氣和用途。
隔層衣物:底層和外面防護層中間的隔層衣物對你的穿著舒適并不關鍵,但它們仍很重要,尤其在惡劣的氣候或季節中。聚酯纖維制成的羊毛狀織物是野外旅行者最歡迎的隔離層,因為它經久耐用,能有效地造成不流動的空氣層,疊放方便并且干得快。羊毛衣也能有效隔離,但要重得多,而且干得慢,易于磨損。寒冷的天氣在營地周圍活動,一件羽絨或合成材料填充的風雪大衣或馬甲雖然攜帶起來重一些,但卻相當有用,也值了。不過對于夏季旅行則顯得多余。在潮濕天氣下,羽絨必須保持干燥。
防護層:最外層的防護衣一般是用織得很緊的尼龍做的。這種防水又透氣的外套用途全面,因為它能很好地對付中等適度的雨水,又能充分透氣而不至于在徒步運動后洗一個“汗水澡”。防水透氣的風雨衣能通過多孔滲透的織物材料散發汗水和濕氣,所以穿上它你能在一次暴風雨或大汗淋漓的運動過后還保持里面的衣物干燥。這種防護衣主要的缺點在于昂貴的價格,而且不能像帶涂層的完全防水的衣物一樣抵制持續的暴雨。
所有的(de)防(fang)(fang)護(hu)外套,不管材料和時令季節,都應該(gai)易于排出水汽(qi),蒸發汗(han)液,并且有附(fu)帶的(de)風帽來保護(hu)頭部,避免熱量(liang)流失的(de)可(ke)能(neng)性。你還應該(gai)能(neng)不脫(tuo)(tuo)鞋很方便(bian)地穿上或脫(tuo)(tuo)下(xia)防(fang)(fang)護(hu)褲,在爬山(shan)的(de)時候,防(fang)(fang)護(hu)褲也(ye)不能(neng)限制膝蓋的(de)彎(wan)曲提落(luo)。
頭部及(ji)四肢防護(hu)(hu):要裝備(bei)齊全,你還需(xu)要一頂太陽帽(mao)、冬帽(mao)、手(shou)套以及(ji)質(zhi)量好的襪(wa)子(zi)。帽(mao)子(zi)、手(shou)套尤其是襪(wa)子(zi)一般選(xuan)用羊毛(mao)制品,不(bu)過實(shi)際上(shang)聚(ju)酯羊毛(mao)狀的織物能(neng)更好地提供(gong)防護(hu)(hu)。但聚(ju)酯纖維的襪(wa)子(zi)伸縮性不(bu)如(ru)羊毛(mao)襪(wa),需(xu)要謹慎挑選(xuan)最合腳的。重要的是這(zhe)種襪(wa)子(zi)一夜即干,即使(shi)全部浸透了,一雙羊毛(mao)襪(wa)則(ze)可(ke)能(neng)需(xu)要雙倍(bei)的時間。
附:鞋類
背包徒步旅行無非就是負重和走路,這兩者無疑都要靠腳。因此,鞋可以成就或破壞你的旅行。負重輕、路途短而且易行的時候可以穿跑步的鞋子,但負重10公斤以上、在崎嶇不平的地帶徒步時則要求穿更能保持腳、更起支持作用的鞋。背的包越重、旅途道路越難走,你越需要硬挺和具支持力的鞋。
有關鞋的選擇、適腳以及保養的知識本身就可以構成一整本書,所以在這里我們將擇其要點略述之。首先,適腳無疑是挑選鞋時最重要的因素。每個公司的鞋以及特殊的鞋樣都被一定的鞋楦(木制的鞋模)限定住了。如果生產廠家的鞋楦形狀不符合你的腳型,那么世界上做得再好的鞋對你來說也只是一件昂貴奢侈的、持久折磨你的工具。
要花大量時間來挑選并試穿不同鞋子,不要憑一時沖動草率地購買。只有當你已經到過幾家鞋店,試穿過半打以上的鞋子后,你才能比較哪一雙穿在腳上是最舒適的。試的時候穿上你計劃在野外穿的襪子,因為不同的襪子會影響鞋子的適腳感。穿上鞋后應該有足夠的空間讓腳趾活動,并容納下勞累一天后有些腫脹的腳。但是也不要太大,以免下山時或正在不平衡的斜坡上平衡時腳從鞋子里脫出來。如果你費了很大的勁都難以找到舒適的鞋,可以考慮一下購買分開的鞋幫或鞋底,因為它們經常可以提供你最需要的更好的輪廓。
一旦買了鞋子,為了延長使用壽命、保持柔軟輕快、具支持力的適腳度,需要保養鞋子。用商業上的線縫封口機保護暴露在外的針縫,用上蠟或硅酮的處理方法保持皮質鞋的防水性。防水的保護和處理將使你的腳保持干燥,并防止皮革收縮或變硬而不再舒適。
關于襪子材料的選擇,即使有了新的合成聚酯纖維材料,羊毛襪仍然因為其良好的彈性和全面的舒適感而長期被人們使用。但是羊毛襪不容易過夜即干,這是一個嚴重的缺陷,因為襪子總是由于腳汗的緣故帶有濕氣,頻繁的洗襪子有助于避免起水皰。對這一窘境的最佳答案是選擇新式的合成材料制成的襪子,這種襪子不如羊毛襪伸展性好,因此必須更小心地選擇適腳度好的襪子,不過它們穿起來很舒適,而且能很好地保護腳不被摩擦受傷。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襪子經過一夜就能變得像易燃的干柴一樣干燥,只要把它們隨手扔到睡袋的腳頭。或者把它們掛在帳篷頂上(避免吸收身體熱量),第二天會有一點潮濕,但穿上后會很快干燥,腳時刻能感到暖和。
營地鞋不僅有助于讓腳在一天的運動后從硬梆梆的皮靴里解放出來并得到放松和恢復,而且重量輕巧,鞋底柔軟的營地鞋也有助于保護露營地,因為它們很少將表土層踢起來。營地鞋應該是能迅速干燥的,這樣在清晨沾滿露珠的地上走濕或者用于過河以及陷入泥沼后,它們能很快又變得舒適暖和。在暖和的天氣,運動便鞋就可以了,盡管跑鞋似乎更適于多數環境。在冬季,柔軟的長統靴是恰到好處的。這種靴子高至膝蓋,當配上厚襪子或輕便布鞋時,可以想象那簡直太奢侈了,因為它們是那么柔軟。高至膝蓋的鞋讓你輕松地在深雪覆蓋的營地踩出一個個雪坑,在帳篷周圍開出通道來。
地圖和全球定位系統
如果在旅行中你總得擔心迷失方向,那么這樣的旅行不會有意思,所以要帶上你所到地區的最新地圖以及羅盤,并且學會使用它們。如果你需要一些指導,參加當地戶外運動機構組織的學習班或者閱讀相關書籍。一旦你已經有了一些經驗,越野識途就變得相當容易,旅行中幾乎不發生什么混亂你就能練習使用地圖和羅盤的技能。把你的羅盤和地圖放在隨手可取的地方,旅途中可隨時求救。
在不熟悉的地區一定要確保一開始就走對了路,并且保持正確可靠的方向,謹慎地選擇路線。尤其在道路不明確不發達的偏遠地區,人們從旅途的一開始便迷失方向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一旦迷失直到他們采取的線路完全不能再走才恍然大悟。
全球定位系統隨著其重量和價格的下降,在野外運動導向中變得越來越流行。在一些像北極苔原和茂密的叢林這樣的生態系統特色不鮮明的地區,這些衛星定位裝置能告訴你所在的確切位置,甚至離你預先選定的目標還有多遠,但它們不能告訴你此時所面對的方向--;只有羅盤能做到。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是用來定位的,而羅盤則是用來指向的。實際上,許多全球定位系統的部件能給出當前旅行的方向,但遠足旅行者的步速往往低于這種功能的速度起點--;因此,全球定位系統部件應該被視為地圖和羅盤的添加助手,而不是它們的替代物。并且,全球定位系統裝置需要相當高的電池耗量,所以得多帶一些備用電池。當全球定位系統和羅盤一起配合使用時,將兩者分開至少相距一英尺以上。要記住當羅盤指針靠近全球定位系統的天線時,磁性指針會發生偏向。注意精確認讀羅盤。
十種必備品
有(you)很多重(zhong)要物品(pin)是(shi)(shi)臨(lin)行(xing)前不能(neng)被忽略的,像太陽鏡(jing)、手電筒、小刀(dao)和(he)急(ji)救用(yong)品(pin)箱。如果旅行(xing)中忘記帶什么東西,它很有(you)可(ke)能(neng)是(shi)(shi)十件必需(xu)品(pin)清(qing)單(dan)上的一些(xie)重(zhong)要器具。對于(yu)某(mou)些(xie)個別(bie)物品(pin)可(ke)能(neng)處(chu)于(yu)你記憶(yi)上的盲(mang)區,讓你一而再再而三(san)地忘記它。為背包徒(tu)步旅行(xing)準備的物品(pin)清(qing)單(dan)能(neng)幫助你避免任何記憶(yi)帶來的令人沮喪的差錯(cuo)。
1.額外的衣物。不要只圖背包重量輕背起來舒服,帶上一整套替換的衣物,并保持干燥以備急用。
2.額外的食物。帶上比你認為可能需要的更多的吃食,多出來的量至少夠一整天食用。
3.太陽鏡。這對于避免眼疲勞、頭痛、強光下的眼部受損都是非常重要的。
4.小刀。一柄簡單的口袋小刀是一件多用途的重要工具。
5.點火材料。在極度潮濕或寒冷的天氣下,你需要點一堆火來保持正常的體溫,而不至凍傷。
6.置于密閉防水容器中的火柴。要想在非常濕冷的環境中使用野外用的火爐,一定要確保火柴的干燥。要么就帶上一個丁烴氣體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易干,可多次點火,并且在零度以下的氣濕條件下易于暖熱起來。
7.急救用品箱。為你將要做的旅行準備一個大小相稱的急救用品箱,包括為大多數類型的戶外運動準備的太陽防護品。
8.手電筒以及一套備用電池。
9.地圖。一張最新的地形地圖是很重要的。
10.羅盤(pan)或指南針。知道(dao)如何使用它。
非必備品
有(you)一(yi)些東(dong)西是你平日迷(mi)戀(lian)但(dan)在(zai)旅行中并不真正需要的(de)奢(she)侈品,要考慮一(yi)下是否(fou)值得負(fu)額(e)外的(de)重(zhong)量背(bei)上(shang)它們,像營地拖鞋、望遠(yuan)鏡、提燈、躺(tang)椅、雨傘、星(xing)空圖(tu)以及你快要讀完的(de)書。記住一(yi)條(tiao)野地旅行的(de)法則:“如(ru)果(guo)東(dong)西太沉,考慮不要帶上(shang)它”。
營地舒適用品
·營地拖鞋或輕便布鞋
·營地椅
·提燈(也被用作野外帳篷內的取暖器)
·太陽能淋浴裝置
·枕頭
·營地毛巾(t恤衫也可以充當)
附:組織裝包
一旦你已經有(you)了一個工作計劃,就到該把食品(pin)、防(fang)護物、衣物、旅行裝備(bei)以及(ji)大(da)小(xiao)適合于你的旅行的急救用品(pin)箱等裝包(bao)(bao)的時候了。背(bei)包(bao)(bao)徒步旅行關鍵的一點(dian)是背(bei)包(bao)(bao)必須適合你的背(bei),反(fan)過來這意味著有(you)大(da)量(liang)東(dong)西(xi)你不能帶(dai)。因此(ci),你所想到的每件(jian)物品(pin)都得估計其重量(liang)、大(da)小(xiao)、用途以及(ji)耐用性。
重量輕總是很重要的,因為你背上的每一公斤都會成倍增加徒步行走時腳上所必須付出的辛苦。小的尺寸以及緊湊輕巧也是很關鍵的,因為所有東西都得被裝進你的背包(容量一般為40�70升)。任何帶上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用的,而且最好是多功能的,這樣它所增加的負荷才是合理的。那些在一次長途旅行中也許僅僅被用上一到兩次的特殊物品最好留在家里。耐用性也是重要的,因為你所依賴的很多物品必須經得住經常性的使用。另外,從長遠來看耐用的物品也更經濟實惠,因為你所花出去的每一塊錢能轉化為更長的使用壽命,產生更少的廢品垃圾。不過耐用也意味著更重,也許輕柔的使用讓你旅行更輕松一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旅行者不愛惜使用他們的裝備用品。戶外裝備有一個確定的使用壽命,應該多加保養。旅途中小心對待你的裝備,將會使其時間耗費盡可能少。使用它,但不要故意地濫用它。輕一些拉拉鏈。輕輕地放下背包而不是扔在地上。不要把帳篷桿塞進一個已裝滿東西的袋子,以免將尼龍頂蓋撕裂。裝包時也不要把諸如爐子和頭燈之類的物品硬塞進滿當當的背包。好好對待你的東西,多數會回報你的。
有一個有趣的(de)(de)對(dui)比練習:僅僅裝(zhuang)上(shang)(shang)(shang)必需品--;你(ni)“必須(xu)”帶上(shang)(shang)(shang)的(de)(de)東西(xi),在(zai)家里(li)的(de)(de)秤(cheng)上(shang)(shang)(shang)秤(cheng)秤(cheng)重(zhong)量。然而(er)裝(zhuang)上(shang)(shang)(shang)你(ni)“計劃”帶上(shang)(shang)(shang)的(de)(de)東西(xi)再(zai)秤(cheng),比較一下(xia)兩個重(zhong)量。不(bu)過(guo)記住,食(shi)品、防護物(wu)(wu)以及衣物(wu)(wu)是無論(lun)如何省不(bu)掉的(de)(de)。
背包徒步旅行的裝備清單
清單中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必需的,有一些屬于營地舒適用品,是你可能想帶的東西。
食物、水以及烹飪裝備
·水壺(水瓶)
·水的過濾器或純凈器
·爐子以及修理工具
·燃料
·帶塞子的壺(罐、鍋)
·杯子
·匙或刀、叉
·碗(飯盒)
·調味品
·吃食
·營地水(shui)袋
防護物
·帳篷
·防水帆布
·雨傘
·睡袋
·睡墊
衣物
·襪子以及備用物
·長袖內衣
·襯褲以及其他慣用內衣物
·運動短褲
·長褲
·防水長褲
·t恤衫
·厚運動衫
·馬甲(背心)
·防水夾克
·太陽帽
·冬帽
·手套
·營地鞋
旅行裝備
·背包
·旅行鞋
·徒步撐杖
·全球定位系統
·一份(fen)計(ji)劃
十種必備品
·額外的衣物
·額外的食物
·太陽鏡
·小刀
·點火材料
·置于密閉防水容器中的火柴(或打火機)
·急救用品箱
·手電筒
·地圖
·羅盤(或指南針)
非必備品(可選擇的物品)
·化妝品
·太陽防護品
·修理物品(備用扣子、針線、尼龍繩、電線、導管、帳篷桿套、備用物等等)
·提燈
·營地椅
·星空圖
·雙目望遠鏡
·照相機
·書籍
·營地游戲
·毛巾
·太陽能淋浴裝置
·尼龍(long)繩(sheng)
!!!!野外如何尋找方向和路徑!
當我們在山野里步行,想要到達目的地時,通常都有最簡便的正確路徑存在,同時也有迷路時能夠安全脫逃的路徑存在。
因此,我們必須盡快找出這些安全又便捷的路徑才是上策。
想要培養尋找正確路徑的方法不外是靠經驗。如果在較明顯的山路步行。可以循著明顯的足跡或路標而到達目的地。可是,像此種常規的路徑一旦被濃霧籠罩,或到了夜晚,就容易迷路。這時候,憑著經驗所培養的尋路技巧就能派上用場。
尋找正常路程的技巧必須通過平時的野外活動去積累。例如:平時就養成隨時參考地圖和指南針的習慣,同時積極地觀察周圍的地形以及身邊的植物來判斷正確的位置。利用周遭環境探測方位
如果你獨自一人在森林中,手上有地圖,卻忘了帶指南針,有人能看出方位嗎?
小學時代老師即教過太陽的東升西落的常識,從太陽的位置,可大致知道方向。但若太陽被云團遮住或下雨之時,該怎樣判斷呢?
若在陰天迷了路,可以靠樹木或石頭上的苔蘚的生長狀態來獲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樹木而言,樹葉生長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開樹木,年輪幅度較寬的一方濕長著苔蘚的一方即是北方。
太陽 從東方出,西方落,這是最基本的辨識方向的方法,還可用木棒成影法來測量,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30——60分鐘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后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后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利用星宿 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極星為目標。夜晚利用北極星辨認方向的關鍵在于在茫茫星海中,準確地找到北極星。認識北極星的方法有許多種,這里介紹簡單且有效的一種:
首先找尋杓狀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兩顆星的間隔延長五倍,就能在此直線上找到北極星(d)。一般特別地稱呼此兩顆構柄上的星為要點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時,就找尋相反方向的仙后星座(b),仙后星座由五顆星形成,它們看起來像英文字母的m或w傾向一方的形狀。從仙后星座中的一顆星畫直線,就在幾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極星的同樣距離處就可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表看方位 想獲知方位手上卻沒有指南針。遇此情況,只要有太陽就可使用手表探知方位。 將火柴棒豎立在地面,接著把手表水平地放在地面,將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針重疊起來,表面十二點的方向和短針所指刻度的中間是南方,相反的一邊是北方。若身上沒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樹枝,盡量使用影子更準確。
若從事挑戰性的生存活動,記住戴上手表,這時普通表比數字表就更有價值。因普通表上的時針分針,在必要時會成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使(shi)用指南(nan)(nan)針的方法 使(shi)用指南(nan)(nan)針,可使(shi)地(di)圖和(he)(he)實際地(di)形的方位一(yi)致,探知現在你所(suo)在的地(di)點和(he)(he)尋找的目(mu)的地(di)的方位。指南(nan)(nan)針務必水(shui)平地(di)拿著,而且要遠離(li)以下列(lie)舉(ju)的各種(zhong)物品,才可避(bi)免磁針發生錯(cuo)亂:指南(nan)(nan)針應(ying)離(li)鐵(tie)絲(si)網10米,高壓線55米,汽車(che)和(he)(he)飛機20米,以及含有磁鐵(tie)如磁性容(rong)器等10米。
利用指南針探知現在所在位置的步驟:
①使實際地形和地圖方向一致。
②在地圖上找出二個可看出的目標物。
③將指南針的進行線(或長邊)朝向其中的一個目標物
④找到圓圈配合箭號和指針(北)相吻合。
⑤不改變圓圈的方向將其放在地圖的北方位置。
⑥指南針的長邊之尖端吻合地圖上的目標物。
⑦當圓圈的箭號和磁北線延線畫一條直線。
⑧針(zhen)對另一(yi)目標依(yi)照同樣的(de)方法進行。兩條線(xian)的(de)交(jiao)錯(cuo)處即是現在所在位置。
用指南針探知前進的方向
①使連結現在位置和目的地的直線吻合指南針的進行線(長邊)。
②圓圈的箭號和磁北線平行(箭號在地圖的上邊部分)。
③將指南針從地圖上拿開,拿在身體前面。
④扭轉身體直到箭頭和指針重疊。
⑤再重(zhong)疊進行(xing)線的方向(xiang)此(ci)即等(deng)于(yu)地圖(tu)的目標方向(xiang)。
!!!野外步行方法
別小看了野外步行的科學方法,如果掌握要領,也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學習下面的幾種技巧:
長時間步行避免疲勞的要領是:把步幅放小,以同節奏速度來走路。容易疲勞的原因大多是在平地跨大步,加快速度來走路。這破壞了有規律的節奏性。如果是長時間走路,不要慌忙。眼睛看前方,不要看鞋子,手輕握,腳踏出后,膝部伸直。
將手插在口袋里,另一只手拿行李,遇到意外時很容易跌倒受傷。如手冷可以帶手套。
走上坡路,步幅放小。
走上坡路,如果邁開大步走路,身體會左右搖晃,失去平衡。所以走上坡路,步幅要改小,一步步扎實的走。如果上坡路斜面很陡,最好向左向右交替走上去。
特別注意下坡路
下坡路一般覺得很輕松,但如果破壞原來走路的節奏性,很容易跌倒受傷。尤其是千萬不可又跑又跳,自己容易受傷,也會把石頭踢到別人。老練的人,下坡路總是慢走,并把鞋帶緊得很緊,以免腳尖撞到鞋頂,弄傷指尖。
走下坡路時,整個腳底要貼在地面。如果斜坡太陡,可以學螃蟹一樣橫著走,前腳伸出站穩后,后腳再跟上,這樣最不容易摔倒。
團體行走時
團體行走時,每個人走路都不一樣,有人快,有人慢。預防發生意外事故,團隊速度不宜太快,不妨一面欣賞周團的風光,一面悠閑的走。領道人要注意前后隊伍速度。
讓速度最慢的人走第二,這樣就算是初級領道人也可以很容易的控制隊伍的速度。(絕對不要讓最慢的人走最后,事故往往就是這樣發生的。)
如何選擇鞋子
各位看看家中不同的鞋子,例如父親的皮鞋、哥哥的跑鞋、姐姐的網球鞋,及平常所穿的連動鞋,鞋底都不一樣。有的鞋底有高低起伏,適合校園野外運動,不易滑倒;有的鞋底又平又亮,那是因為經常在地板走路。鞋子因為使用的目的不同,形狀及材料也有不同。
到野外不要穿新鞋子
到野外,常需要長時間走路,避兔疲勞受傷,最好不穿新鞋子。尤其是走石頭路、山坡路、特別不易。
到野外爬山郊游,一天來回的行程,穿普通的鞋子即可。如果是爬1000公尺以上的山,就要穿更結實的鞋子,有很厚的鞋底,又能支持腳踝,不會使水侵入鞋內。通稱為登山鞋。
購買登山鞋注意事項
購(gou)買登山鞋時,首先穿好一雙薄襪(wa)(wa)子(zi)和厚襪(wa)(wa)子(zi),再穿鞋子(zi)。看看腳(jiao)趾能不(bu)能在鞋內(nei)自由活動(dong)。如(ru)果腳(jiao)尖碰到鞋尖,就不(bu)適合。再者穿鞋子(zi)走(zou)走(zou)看,如(ru)果腳(jiao)跟和鞋跟很容易(yi)滑動(dong),就容易(yi)擦傷,這樣的(de)鞋子(zi)也不(bu)適合。
驗證碼:
匿名發表
出疆旅游電話:0991-2671000 0991-2310325 18999981856 | 新疆散客旅游電話:0991-2310325 18099695348 18999832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