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
新疆旅行網 時間:10-16 來源: 作者: 瀏覽次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全名譯為約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5.7-1897.4.3),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國漢堡的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7歲隨父親學鋼琴,13歲便在酒店里為舞會彈伴奏,在劇院幫助父親演奏。與此同時,為了多得報酬,他還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
早年師從戈賽爾、馬克遜(eduard marxsen)學習鋼琴。一生中交游頗廣,1853年在魏瑪與remenyi、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結交,并被介紹給舒曼夫婦,得到賞識與支持。
1862年到維也納。在充分準備后才開始寫交響曲,1876年完成c小調第1交響曲,1877年完成d大調第2交響曲,1883年完成f大調第3交響曲,1885年完成e小調第4交響曲。
19世紀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的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1897年4月3日逝世于維也納。
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后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他是創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
勃拉姆斯的音樂既反映出他德國北部故鄉的樸實無華,又反映出維也納的嫵媚動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現出了這兩個方面。他出自對人類善良的信念和對德國人民的愛,緊緊依靠德國古典音樂大師——自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傳統,創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紀末德國音樂中開始出現的一些頹廢現象相對抗的包羅萬象的作品來。這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歷史功績所在。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貝多芬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原因概在于此。
勃拉姆斯繼承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以深刻的人道主義和熱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著力表現時代精神風貌和斗爭生活,作品成為貝多芬之后西歐交響音樂的杰出典范。難怪人們把他的《第一交響曲》譽為“貝多芬第十交響曲”。勃拉姆斯自己也曾記敘說:“在我背后不斷地聽到巨人(指貝多芬)的腳步聲。”勃拉姆斯寫作交響曲并不追求色彩和光輝的表現,但他的樂隊表現卻格外精致而富有表情。在繼承古典樂派交響樂的結構形式的同時,勃拉姆斯又賦予作品浪漫主義的色彩和氣質。作品結構嚴謹,情思蘊藉,規模龐大。他還將德國古典作曲家嚴密的復調技術和動機發展手法運用到交響曲的創作中。重要作品還有《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匈牙利舞曲》第五、第六,管弦樂《學院典禮序曲》及樂作品《搖籃曲》等優秀曲目。
關鍵字: 作曲家 勃拉姆斯 學鋼琴 德國 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