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文明發源地津巴布韋
新疆旅行網 時間:02-16 來源: 作者: 瀏覽次
津巴布韋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曾出現過一個以大津巴布韋古城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國,1895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國名“羅得西亞”。直到1980年才獲得獨立,并將國名叫做津巴布韋。然而,走向幸福的路總是曲折而坎坷的,如今的津巴布韋正被通脹逼迫得創造了史上最高面額的錢幣(100萬億津元),最后不得不放棄了作為主權國家象征的津元,改用美元和南非蘭特。
拋開政治和經濟的評價,若以旅游者的視覺來看津巴布韋,我們獲得的將是溫情、詩意和奇幻的美感。這個離我們遙遠而神秘的國度,其實是一片人間樂土。
“石中雜技”船形石
津巴布韋在紹納語中是“石頭城”的意思。津巴布韋與石頭有長達千萬年的不解之緣。這個國度最著名的石構建筑叫大津巴布韋遺址,在公元13~15世紀,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國的都城。它共由90多萬塊花崗石砌造而成。石塊連接未用任何黏合物,至今仍堅固挺拔,宏偉壯觀,它是南部非洲最重要的古代遺跡。
津巴布韋還有另一批石頭也成了國家的重要標志,那就是位于首都哈拉雷的郊區的平衡石群,這個以巨形怪石遐邇聞名的世界地質奇觀,是南部非洲地質演變的活標本。
平衡石群中雜草叢生,極好地襯托了這里的蠻荒和奇異。這里的巖石像玩“雜技”,有的像疊羅漢似的,瘦小的在下面,碩壯的在上邊,仿佛搖搖欲墜,然而歷經千萬年風雨,卻依然屹立不倒。其中一個奇景是“三疊石”,已經多次被印在津巴布韋的紙幣上,雖然紙幣不斷在貶值,可是“三疊石”在這里依然是重點保護文物。
其實,在這片方圓數公里的平衡石群中,我認為最驚險的、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船形石,它像揚帆出海的古船,而且藍天白云仿佛就是茫茫大海。
船形石的奇妙在于它是險象環生的“四疊石”,仿佛是上帝疊到第三塊大石頭時發現重心不穩,匆忙拎了一塊小石頭壓住了失衡的那一邊。這樣的“空中雜技”,出現在石頭家族中顯得更加匪夷所思。
每個見過這一奇觀的人,都為船形石打抱不平,因為它比“三疊石”奇妙多了,為什么津巴布韋大面值的紙幣上都不見船形石的身影?
妙不可言的口紅樹
從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飛到維多利亞瀑布城,只要一個半鐘頭,然而城市景觀已經大變。維多利亞瀑布城更像是一個密林深處的小鎮,原始而迷人。我下榻的贊比西河度假村緊挨著南部非洲最大的河流。早晨醒來,只見狒狒們在酒店的綠樹下、草地上探頭探腦,它們窺視著廚房里的食物。服務生稍不留心,就可能丟了一堆香腸。
我吃過早餐后,就在“圓形土樓”般的度假村里散步,忽然遇見一棵結著滿樹紅果的奇樹,走近一瞧,那一簇簇毛茸茸的紅色果實,上面滿是軟刺,紅果的形狀有點像草莓,煞是可愛。我趕緊找來正在游泳池畔打掃衛生的黑人兄弟,問他這是什么樹。他告訴我這是lipstick tree,譯成中文就是口紅樹。看著我疑惑的目光,他從樹上摘下一枚紅果,掰開,讓我看里面暗紅色的種子,并用手指搓揉開種子表面的肉質外皮,只見紅色的汁液在手指上流溢,他示范性地將手指往嘴唇上一抹。哈,口紅樹原來是這樣得名的!黑人兄弟還告訴我,這種天然的紅色染料,不僅可以用來涂抹嘴唇,當地人臉蛋和身體上華麗的紋彩也有口紅樹的功勞。
回到國內,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口紅樹也叫胭脂樹,學名為bixa orellana,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高大約3~4米,樹葉猶如菩提樹的闊葉,在葉背面有紅棕色的小斑點。口紅樹種子外皮上的紅色果瓤可作為紅色染料,用以漬染糖果,也可用于紡織品染色;其種子還可入藥,為收斂退熱劑;口紅樹皮堅韌,富含纖維,可制成結實的繩索。
妻妾成群黑斑羚
黑斑羚是南部非洲草原上最活躍的動物群體之一,是獅子和獵豹最日思夜夢的美味。或許正是危機四伏的生態,造就了黑斑羚杰出的跳躍能力和敏捷快速的奔跑才華,每次看到它們受驚而逃的迅疾,我總聯想到在田徑賽場上的黑人運動員,“望塵莫及”這個成語大意就是眼睜睜地看見對手消失在遠方的慨嘆。
津巴布韋人很幽默,他們對黑斑羚的稱呼是“獅子的麥當勞”。我很好奇地問,為什么這樣叫呢?他們說,你看黑斑羚的屁股,像不像麥當勞的標志“m”啊!我認真一瞧,可不是嗎?在它們通身金黃色的皮毛上,只有頭部和尾部有黑色斑紋,尤其是這屁股上的斑紋隱約之間還真像麥當勞的標志。因為獅子最愛吃黑斑羚,所以“獅子的麥當勞”的叫法便成了黑斑羚的綽號。
在津巴布韋萬基國家公園游覽時,黑斑羚還有一種現象引起我的驚奇:長著美麗犄角的雄性黑斑羚要么形只影單,或者二三只雄性“單身漢”無奈地聚在一起;要么一只雄性黑斑羚統領著幾十只雌性黑斑羚逍遙于樹叢、河灘上。我打趣說:有的閑得要死,有的累得要死。當地人說,黑斑羚族群的一夫多妻制只適用于領頭羊,在“比武”中獲勝的最強壯的雄黑斑羚才能贏得一群雌黑斑羚的投懷送抱,失敗的雄黑斑羚只能流落荒野,有點雄心的或許再度苦練武功,以圖東山再起,灰心喪氣的就會孤苦伶仃地度過余生。
呵呵,在獅子的虎視眈眈中生存本來就不容易,雄黑斑羚還要在自身族群中參加勝算極小的幾近殘酷的“比武招親”,看來在金融危機中失業的男人們應該慶幸自己不是一只雄黑斑羚。
黑斑羚不僅婚配方式很獨特,生育方式也頗有意思,這種生育方式被人類叫做的“羚海戰術”,也就是說雌黑斑羚事先有個約定,就是大家一起同時生孩子,讓小羚羊的出生日期約定在數天之內,這樣即使有些小羚羊被獅子當作“小漢堡”吃掉了,仍然能保證黑斑羚的后代能頑強地奔跑在非洲草原上。據科學家觀察,黑斑羚的懷孕時間一般是180~210天,以此推算,黑斑羚的交配期很短,為了多生孩子,繁衍后代,領頭羊真的是累得要死,當然也應該快樂得要死。
津巴布韋人特別喜歡黑斑羚,喜歡到什么程度呢?喜歡到把黑斑羚畫到國徽上,而且一畫就是兩只。別的國家出現在國徽上的多是猛獸,如獅子、雄鷹等等,然而津巴布韋人卻把這份榮耀給了黑斑羚。“獅子的麥當勞”比獅子有更強的生命力,看看津巴布韋大地上隨處可見的黑斑羚,就明白誰才是這片土地上真正的主人。
關鍵字: 發源地 文明 殖民地 津巴布韋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