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人在美國的非人禮遇
新疆旅行網 時間:02-18 來源: 作者: 瀏覽次
曾有人就此類問題打過官司。前不久就有一名胖婦發起了要求在小汽車內安裝更寬安全帶的運動。最近,在舊金山和其他地方還有人敦促當局通過法令禁止由體型引發的歧視。
這種偏見幾乎可見于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不論是在教室、辦公室還是大街上。
西密歇根大學管理學副教授馬克·勒林去年出版了一部對體重歧視進行廣泛研究和分析的專著。他說,肥胖“似乎一直以來就對人有強烈的影響,比我所見過的其他形式的歧視都要頑固,盡管這部分是因為人們可以更自由地談論這種歧視”。
但與這種歧視所進行的斗爭在一個超過半數人口超重、近18%的人過分肥胖的國家顯得微不足道。與其他遭受歧視的人群不同的是,肥胖者并沒有大規模地組織起來為自己爭取權利。他們中聲勢最為壯大的組織“全國促進接納肥胖協會”也只有約5000名成員。
在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專事遺傳學研究的倫理學家、社會學家多蘿西.C.沃茨說,對肥胖的憎惡可能始于孩子出世之前。一項由她主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調查中,16%的成年人表示,如果他們事先知道未出世的孩子將會肥胖、而且無可挽回的話,他們將打掉這個孩子。她說,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如果孩子有輕微殘疾的話,只有17%的人表示要墮胎。
調查顯示,人們在童年就對胖人持反感態度,而且這種反感情緒還會一直持續下去。調查人員發現,與肥胖兒童的畫像相比,幼兒園的孩子甚至更喜歡看那些坐在輪椅上、拄著拐杖或者臉部有缺陷的同齡人的畫像。
另一項調查表明,小學里的孩子就用“骯臟”、“懶惰”、“丑陋”、“愚蠢”和“邋遢”這樣的詞來描述一個肥胖兒童的側影。
到了青少年期,肥胖兒童就已經習慣了別人的嘲笑,但他們還是時常會產生羞辱感。例如住在西雅圖附近的18歲的埃米莉·齊默,前不久她參加了一次商品交易會,但發現環滑車道只能供體型較小的人使用,因此她無法使用。
她說:“這件事讓我很尷尬。我當時是和我的弟弟在一起,他認為我是瘋了。我說沒有,我沒有瘋;我只是很沮喪、很抑郁。如果是某個我認識的人看到這一切該怎么辦?”她說,這樣丟臉的事并不是每天都會發生,但她已經變得偏執了,總是試圖不惜任何代價來避免這類事的發生。
一家與全國教育協會持同樣觀點的報紙說,“對肥胖學生而言,上學就意味著要不斷遭遇偏見、不為人注意的歧視和幾乎總在發生的尷尬事。”
這家報紙繼續寫道:“從幼兒園到大學,肥胖學生都遭到排斥,有時甚至會發生暴力行為,他們常常灰心喪氣。”
事實上,有研究表明,肥胖學生上大學的可能性更小、他們的父母也不是很愿意支付學費;即使上了大學,周圍人對他們也要比對其他同學更為敵視。一項在1988年進行的調查甚至表明,學生們寧愿嫁給盜用錢財者、可卡因吸食者、商場里的扒手、甚至是盲人,也不愿嫁給過分肥胖的人。
在求職市場上,肥胖者還要面臨其他的挑戰。研究表明,肥胖的白人婦女比較瘦的白人婦女掙的錢要少得多。還有一項研究發現,極度肥胖的婦女比較瘦的婦女掙的錢少24%,中度肥胖的婦女比她們少6%。另有一項研究發現,在81名雇主中,約有16%認為肥胖“絕對是求職的障礙”,44%將是否肥胖定為求職者能否通過的體格標準。
勒林博士在仔細研究了29個類似的調查后發現,對肥胖的歧視存在于工作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是否被雇傭、工作安排、升職機會、規章制度和薪水的多少。
他說:“我與密歇根州的經理們談了談。他們都坦率地告訴我,他們會因為一個人肥胖而不雇傭他。”
導致這種歧視的原因可能很復雜。勒林博士說,雇主們擔心的事很多,如醫療保險金的數額,如顧客可能會對肥胖的員工產生對立情緒。
原因和結果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很難弄清楚:譬如說,一名婦女是因為貧困而肥胖,還是因為肥胖而貧困?對由體重帶來的羞辱情緒進行過廣泛研究的佛蒙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絲特.羅思布盧姆說,總的看來,似乎確實是肥胖導致了貧困和其他劣勢,而不是那些劣勢導致了肥胖。
她說,證據表明,肥胖者由于在教育、工作和婚姻上遇到障礙,“社會流動性會越來越差”。同時,她也強調指出,肥胖似乎并不妨礙發展友誼和與同事建立良好關系。
對全世界的德爾德拉.埃弗里特們來說,出路很簡單:想辦法避免讓“外貌”對自己產生影響,比如她在初次的電話應聘中就對雇主說了她的體重。
她說:“他們聽到‘肥胖’一詞的反應就是‘天吶!’最后,他們會說,‘你了解我打電話給你要談的是一份什么樣的工作嗎?我確實覺得你可能不會對此感興趣。’
她說,這聽起來像是歧視,可是如何證明這點呢?除非雇主謾罵她并說:“你只有減去300磅才能被我們雇傭。”埃弗里特小姐說:“除非有人這么說——而且即使他們這樣做了,也是合法的。他們可以盯著我的眼睛說:‘你太胖了!’”而事實上,他們確實可以這么做——除了密歇根州、華盛頓特區、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克魯斯和舊金山這幾個有法律禁止歧視肥胖者的地方。
專家們說,盡管在大部分地方還缺乏專門法律保護肥胖者,但已有越來越多的肥胖者將此類歧視訴諸法庭。他們還未掌握此類案件的確切數目,但估計每年全國要有數十起。每年約有150人向“反對歧視體形體重超常者委員會”投訴,但不是所有人都會起訴。
關鍵字: 凱里 文章 紐約時報 美國 馬薩諸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