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臥鐵、堰功道與伏龍觀
用熊貓金卡喜刷刷,進了景區,又省下90塊大洋,心里那叫一個美。眼前的景象和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人文色彩相當濃郁,處處是修飾過的痕跡,想來都江堰市政府也是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銀子。沒有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不過想想反正也是刷熊貓金卡免費進來的,既來之,則安之吧。
花園的正前方有一個圓形噴水池,傳說中的臥鐵復制品就掩映在噴泉的水幕之內。“臥鐵”為何物?說白了就是類似于標尺的東東,可以作為每年清淘維修河床深淺的參照物。李冰最初埋在內江河床下的本是石馬,后來不知在哪年哪月的哪一天,臥鐵取代了石馬。現有的四根臥鐵分別是明萬歷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國十六年和1994年埋在內江河床下的。它們雖沒有都江堰古老,但也應該算是價值不霏的文物了。想來這幾根臥鐵也是相當得意的,任世間盜賊猖狂,我們隱于滔滔江水之下,你們又能奈我何?
走近噴泉,向水池中張望,四根臥鐵的復制品果然靜靜地躺在那里。每一根都刻有不同的字,字跡清晰可辨。隱于江下河床的真品,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江水的沖刷,字跡還會如此清晰嗎?
繞過噴泉,便是堰功道。這條大道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中西合璧”。道路兩邊的水池和噴泉很有歐式花園噴泉的味道,只是把所有的噴嘴都做成了龍頭的形狀。噴泉的兩側有兩排雕像,并非羅馬式全裸或半裸的白色大理石雕像,而是身著長袍的深褐色銅像。這些雕塑人物來自不同的朝代,但共同的是他們都曾為都江堰的修護立下過汗馬功勞。
這些人物中,有一些我們不太熟悉,但提到諸葛亮,肯定是家喻戶曉的。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意識到都江堰對國家農業和經濟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于是征兵守護都江堰,并設立堰官對其進行日常維護與管理,為以后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開了先河。
大道的盡頭,有一對叫不上名的神獸。白色的水花從它們張開的大嘴中噴涌而出,注入兩個長條狀的噴水池。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好像特別喜歡這兩個家伙,在細雨中把雨傘扔在一邊,不顧水流一身,抱著它們擺著各種pose。歡樂的笑容定格在一聲聲咔嚓聲中……
上了臺階,發現一座古樸的建筑隱藏在綠色的施工屏障之內。建筑正中,隱隱隱露出“伏龍觀”的字樣。踮起腳尖,才勉強避開施工圍欄,拍下了所謂的“全景”。傳說當年李冰治水,降服了孽龍,此觀因此得名。據說觀中有幾樣出土文物,只怕今日無緣一睹為快了。
曾有人說,錯過了一道風景,不要傷心難過,否則有可能錯過下一道風景。let’s go! 向前沖!
關鍵字: 噴水池 復制品 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