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寶瓶口、飛沙堰、魚嘴、安瀾索橋
沿著臺階上了個小坡,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視野之內,是長著雜草的接近干涸的河床。涓涓細流,讓我無論如何也無法與傳說中經都江堰奔騰而下的江水聯系起來。一座不知名的索橋架在兩岸之間,懸于幾近干涸的河床之上。只見游客們忽拉忽拉地過橋,咱也跟著過。
雖是索橋,卻很結實,碗口底粗的繩索一圈圈地盤在橋頭的纜樁上。頑童在橋上又蹦又跳,把橋弄得搖搖晃晃,在家長的制止聲中,一臉無辜地回頭看看大人,之后露出一個狡黠的微笑。
過了橋,往里走,只見水量越來越充沛。直到囫圇吞棗地大概研究明白圖紙,才曉得那幾近干涸的河床是另有它用的。
都江堰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將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其主體工程則包括寶瓶口進水口、飛沙堰溢洪道和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是李冰父子率領有治水經驗的人民以火燒石,使巖石爆裂,最終鑿穿玉壘山,形成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而建成的。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領大眾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他們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沉入江心堆成一個形如魚嘴的狹長小島。魚嘴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分洪減災,李冰父子又率領眾人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修建了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引至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當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沙便流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而那條溢洪道,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條幾近干涸的河床。
從飛沙堰到魚嘴有環保電屏車可以乘座,雖然背著大包,但為了不錯過沿途的任何風景,可以隨時拍照,再者也可以省些銀子,還是選擇了步行。路很寧靜,但寧靜中隱隱地潛伏著一股騷動,隆隆的轟鳴聲若隱若現地傳入耳鼓。順聲前行,轟鳴聲越來越清晰,很快便走上一條小路。路的右邊是一片茂密的樹林;而左邊就是被分流的外江,波濤翻滾著,順著地勢一路洶涌地奔騰而去。那一刻,一種震憾如閃電般,從頭直擊腳底。凝視著濤濤江水,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輩就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用人類獨有的智慧改造著自然,變弊為利。
路的盡頭,一座八角玲瓏亭立于高臺之上,名曰“分江亭”。在這里可以看到岷江水被刷地劈成兩股,咆哮著流入自己的航道。一座索橋穿過分江亭,架于內外兩江之上,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安瀾索橋。該橋全長約500米,給人的感覺相當壯觀,壯觀到名列中國古代五大橋梁之一。關于這座橋,也有一個凄美的傳說。
在一次翻船事故中,一百多人喪生于滾滾的江水。有位姓何的私塾先生絞盡腦汁查看地形,籌集資金,率領群眾建造了這座橋。當時只有橋身,沒有扶欄。一個倒霉的酒鬼酒后過橋,墜落江中身亡。當時的貪官污吏公報私仇,制何先生的罪處死了他。何夫人為完成亡夫的遺志,忍辱負重,最終給橋安上了扶欄,這樣就不會再有人掉下去。而那之后,再也沒人見過何夫人。只有一個漁夫說曾在江中見過何先生夫婦的身影,他們在水中共享天倫之樂,與日月同生,天地共存!后來,也有人管這座橋叫“夫妻橋”或“何公何母橋”。
魚嘴,形如其名,是都江堰分水堤最前端。在5.12地震中,該分水堤受震后出現了一些裂縫。當時,很多人都在擔心都江堰的安危,因為它一旦受到損壞,后果將會十分嚴重,損失也會非常慘重。還好,它最終挺過來了,除了裂縫,沒有其它狀況。工作人員用水泥對裂縫進行了修補,確定已無大礙,只如一位傷愈的母親,在歲月的洗禮中,又憑添了幾道皺紋。
長城偉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但它某些地段,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風蝕,只剩下斷壁殘垣。而這座比長城還年長幾十歲的水壩,居然經住了八級地震的考驗,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站在魚嘴之上,凝視著奔騰的江水,任濕潤的微風拂過臉頰,心中涌起一種莫名的感動,眼睛竟也有些濕潤了。若干年后,如果再有機會到四川,即使沒有了熊貓金卡,我還會再來看都江堰。在中國看水,都江堰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
關鍵字: 寶瓶口 成都平原 溢洪道 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