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
二成都印象
07年4月4日我們持海航1.9折的機票從北京飛到成都。老朋友帶車將我們從雙流機場接到市里。正值茶花、杜鵑、梔子盛開時節,綠葉叢中紅紅白白的朵兒散發著襲人的香氣,茂密的樹木花草把這座城市裝扮得生機勃勃。
成都市美麗而繁榮。幾條大河穿城而過,尤其是府河與南河,在市區里交匯成寬闊的錦江,江中碧波蕩漾,岸邊綠草如茵。一些區段還建成了帶狀濱河公園,例如市東北角的活水公園,不僅綠量大、造園水平高,而且功能多樣,在改善都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形象和服務于市民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是市民十分喜愛的休閑之處。(當然也有令人遺憾的地方:在兩江交匯處的標志性建筑合江亭旁的安順橋上,滿滿當當地壓著一個非廊非亭的封閉式建筑物,據說是由私人老板出資修建的供有錢人消費的場所。每當華燈初上,這里高朋滿座,在享用美酒佳肴的同時,可盡覽江上夜景。經濟效益想必不錯,但留給普通百姓的空間卻只有橋兩側各兩米左右的狹窄過道。如能在橋上建成開敞式的復層通廊供市民自由登廊賞景該多好!)市中心的春熙路和天府廣場氣派不小,吸引了眾多游人。郊區發展得更快:從成都市區去溫江的路上,全是約50米寬的四板五帶式大道,不僅道路平坦寬闊,而且綠化水平很高,氣度不凡!還有在市區與華陽之間的開發區,大片的現代化建筑群拔地而起,塑造出嶄新時尚的大都市風貌。只是看到這么多肥沃的農田被占用,不免擔心子孫將來吃什么?僅靠袁隆平院士能解決嗎?當然這不僅僅是成都的問題。
成都市歷史文化遺跡眾多,它們不僅擁有深厚的川蜀文化底蘊,而且經過多年的建設,多已成為各具特色的游覽勝地。如恢宏大氣的武侯祠、清幽靜美的杜甫草堂、修竹滿園的望江公園、古老珍稀而又頗為現代的金沙遺址等等都是游人的好去處,值得游覽與品味。
在大街小巷隨便走走,都能明顯地感受到成都是一座休閑城市。悠閑的生活方式是很多成都人所認同和追求的。他們既能賺錢又會花錢,懂得及時行樂享受人生。就是一些尚不富裕的人們,也生活得逍遙自在。他們面對現實能這樣善待自己,真是明智之舉!記得有關單位在全國大中城市曾做過一次“幸福感”的調查,結果是成都人的幸福感最強;在與他們的接觸中,也能感覺到相當多的成都人都過得自豪而滿足。
作為休閑城市成都的外在特點,我覺得有五多:飯館多,茶室多,農家樂多,休閑的人多、打麻將的人多。川菜名揚天下,成都小吃無人不曉。什么龍抄手、鐘水餃、擔擔面、棒棒雞、二姐兔丁、老媽兔頭……,還有許多用老板姓氏命名的小吃,如趙鴨子、楊肥腸、李腦花、王肺片等等,這些店名初聽還怪嚇人的,但據說都很有特色。成都菜味道濃重,有三多:花椒多、辣椒多、油多!一次吃擔擔面,最后一口咬上了一粒四川花椒,舌頭竟麻木了15分鐘才慢慢緩過勁來!雖然每每請師傅手下留情少放點辣椒,可沒有一次不被辣得滿頭大汗;買了一小份兔丁,上面卻澆了兩大勺油,只能在紅油中撈著吃。但不可否認的是,吃成都菜確實是既過癮又下飯還很實惠,無怪乎南北方人都樂意接受!
成都的茶館數量堪稱全國之最吧,大街小巷、路旁河邊,茶座處處有。走多遠的路也不必為歇腳和口渴擔心,這在許多大中城市還真是個問題呢。初見很多茶館的櫥窗上貼有“內設機麻”,納悶“機麻”的意思,后來才明白是“自動麻將機”的縮寫。心想打麻將的人真會享受,為了提高效率,連搓麻將的程序也自動化了。打麻將是成都人最喜愛的娛樂形式,可謂普遍之極,以至于在一些知名度很高的歷史文化景點,如武侯祠、文殊院內也有宏大的搓麻將場面,令人感到與景點主題不太和諧,似對歷史文化名人有不恭之嫌!
農家樂眾多,正適應了旅游休閑度假人多的市場需求。如近郊的三圣鄉本是一個花卉生產基地,近幾年來也大舉進軍旅游業。花農們幾乎家家都經營家庭式旅館、飯館,規模很大,檔次也不低;各家占地最多的都是打麻將的場地。很多成都人來此郊游、聚會,人氣旺極了。成都人還有在炎夏進山避暑的習慣,所以成都附近的涼爽山區的農家樂如雨后春筍。比如離成都市89公里的銀廠溝,農民興建的賓館有數百家;距成都市約80公里的青城山,農家樂已形成了街市。許多老年人在這些地方一住數月,每月吃住也不過花600、700元,據說這還是貴的。這樣度夏,既躲開了酷暑又飽覽了美景還花不了多少錢,真是何樂而不為?
與許多大城市相比,成都市的生活可算費用低廉而又方便。從標價看,50-80元的旅館不在少數(還有更便宜的)。各種檔次的酒店、飯館鱗次櫛比,花不多的錢也能吃得不錯。熟食半熟食品的種類不計其數,這就大大減輕了做飯的負擔。一條普通的小街上理發店、洗浴店,雜貨店、小超市、肉品點、菜攤……一應俱全,生活日用品都能就近解決。日常生活的方便,使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余暇。
成都人熱情,開朗,對外地人與本地人一視同仁。每每問路、就餐、購物、理發、乘車……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熱心和好客,使來自遠方的我們愉快而感動。但當熱情轉變成聲音,嗓門就高了,話也多了,所以一些場所很吵,有聲波襲人的感覺,尤以女性眾多的場合為盛。一次在公交車上,見一位女士站起來對另一女士大聲喊著,另一位也報之以高聲;本以為她們在吵架,仔細一聽,雙方說的都是“坐倒,坐倒”才明白是在讓座。同在這輛車上,一位帶口罩的女士讓出自己的座位,站在椅旁不辭辛苦地彎下腰來,將口罩頻繁地拉下戴上,急急忙忙地與坐在其前后的兩位素不相識的女乘客輪流交談,其熱情令人感動,可在公交車上,當鼎沸的人聲蓋過了報站名,就給外地人帶來不便了。
成都人酷愛自己的方言,不少電視節目都說四川話。有的公交車是由售票員報站名的,雖說四川話不算難懂,但環境嘈雜、語速又快,這可就苦了外地游客。我們一坐上這種車精神就高度緊張,例如我們曾乘一路車從紅牌樓回四圣祠,因聽不懂站名而坐到了郊外。第二次再乘這路車,我特意請售票員大聲報站名,結果快速的川音還是聽不清楚,問了乘客才沒走冤枉路。看來,發展旅游業得推廣普通話啊!
20081005181855451.jpg
20081005181732150.jpg
20081005181553287.jpg
2008100518134992.jpg
2008100518125635.jpg
20081005181220573.jpg
20081005181144601.jpg
關鍵字: 農家樂 歷史文化 成都市 武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