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背包客下四川(六)樂山觀大佛
錯開了“五一”黃金周的旅游高峰,我們開始了第二條線路——樂山、峨嵋、瓦屋山以及雅安地區的旅行。五月十日在成都新南門汽車站乘車前往樂山。這條路線的車況、路況都不錯。客車大而新,座位寬敞舒適。我們有幸坐在第一排,司機的座位又低,透過寬大明亮的車窗,可以飽覽沿途風光,是一次難得的行車賞景機會。高速路兩旁的景色很美:連片的農田、勞作的農婦、小丘上茂密的樹叢,還有那具有統-獨特民居風格的農舍(其粉墻上―律描著褐色大方格)……。一幅幅質樸恬靜和諧的田園圖景從眼前流過,像是在欣賞一部優美的風景記錄片,非常興奮!不久,車載電視打開了,播放的是重慶某臺的文藝晚會。屏幕上不時出現一些不堪入目的表演,加上男主持人低俗的所謂“笑話”與調侃,令人作嘔!讓人憤慨!沒想到在這樣的公眾場合,竟敢明目張膽地用如此污穢的垃圾來玷污優美的環境和乘客的視覺與心靈!公交系統真該認真地管管了!
兩個多小時就到了樂山市。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當然是拜謁大佛!我們雖不是佛教徒,但憑著樂山大佛1200余年的悠久歷史和非凡的藝術造詣早就讓我們向往不已,一定要親臨觀摩!在肖壩汽車站乘13路公交車到碼頭附近的車站下車。先乘船觀賞大佛,船票每張50元。開船后,面前就是凌云山,卻看不到大佛的身影;幾分鐘后大佛突然出現在眼前——他隱藏在崖壁的凹陷處——這不僅增加了大佛的神秘感,也很好的保護了大佛。我感到大佛的整體形象在佛前江中乘船觀賞是最好的:佛鼻不顯得太長,手腳不顯得過大,看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都最恰當;同時還可完整地反映出大佛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舉目望去,以佛為中心,其兩旁險峻的九曲棧道及上下的游人、山林、巨石、江水、天空都奔來眼底,顯示出一派佛光普照、萬物歸心佛祖的景象。在江上還可觀覽到“睡佛”的全景。所謂睡佛,是在某一方位欣賞時,視覺將兩座一前一后的青山部分地疊合在一起“組合”成的形象而已:其中遠山為頭,近山為軀,渾然一體,倒也十分逼真。江上觀佛,只有十幾分鐘,加之船上擁擠,沒拍幾張照片就調頭回碼頭了。時間如此之短,票價如此之貴,實無道理!可是為了獲得這種特有的觀賞效果,也只能任他宰割了。遺憾的是,近兩年來連續干旱少雨,江面萎縮了近一半;江水干涸,灘岸大面積裸露著,完全看不到三江匯合處昔日波濤翻滾、江面浩淼的激動人心的景象;更由于江水被污染水質富營養化導致大量的藍藻飄浮在水面上,不僅惡化了水環境,也破壞了景觀,真讓人擔憂!
江中觀大佛
江面漂浮的藍藻
上岸后,又乘13路公交車去了烏尤山。此山不大,和凌云山僅一江之隔。來到山下的售票處,按規定我們只買了一張半價票(39元),而端莊美麗的中年女售票員仍熱情而耐心地介紹旅游路線、如何去凌云山以及怎樣應付可能遇到的麻煩,如親人一般,讓我們非常感動!
進入山門,古樹遮天蔽日,滿目蔥蘢。我們背著大背包,沿著一條紅色石階路拾級而上。路上竟沒有遇到一位游客,只有一位野導游守候在路旁,尾隨我們很久,還是被我們謝絕了。一路走來格外寂靜,除了輕柔的風聲、竹葉擺動的沙沙聲和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外,別無聲息。我們默默地走著,貪婪地享受著這難得的靜穆,心想,烏尤山可真成了我們原先誤認的“無憂山”了。
幽靜的烏尤寺
烏尤山雖沒有多少供人游玩的景點,但它以清幽的環境和佛教寺院見長,其中的五百羅漢彩塑堪稱一絕!據介紹是邀請了全國二十余名泥塑名匠集體完成的。羅漢的體量與人等同,制作工藝精美,形態各異,喜怒哀樂神情逼真。讓如此眾多、風格殊異的羅漢們濟濟一堂,何其不易!稱得上是對傳統宗教文化中羅漢形象的系統再整理和繼承吧!感到不足的是,供奉羅漢的空間小了些,有點擁擠。可能因為羅漢只是斷絕了一切嗜欲、解脫了一切煩惱的僧人而非神,所以其體量似人、也享受不到神仙的待遇吧(500羅漢謝絕拍照)!
除了寺廟外,有兩處山亭值得一提:設于山中部的曠怡亭和山頂的云景亭,都是游人休息賞景的好位置。尤其在云景亭居高臨下,既可俯瞰三江匯合處的壯闊水面,又可眺望對面的凌云山景。我們在此處遇到兩位中年游客,他們坐在亭中的石桌旁,一邊悠閑地聊天,一邊品茗蓋碗茶,好不逍遙(可在服務處買茶水帶到山頂飲用)!可見,烏尤山獨特的景區內容與環境,業已成為覓靜尋幽、修心養性者的好處所。
不到兩小時游完了烏尤山,一出“如般若門”的山門,便踏上了連接兩座山的大橋。其主橋為拱橋,兩端的引橋上均建有精美的古典廊與亭,以紅色為基調做了彩繪,在茂密綠林的簇擁中,顯得十分宏大和華貴。過橋后又步入另一長廊,一直把我們引到高高的凌云山門前。此時,我們已舉步維艱了,便卸下背上的大包,坐在石階上稍事休息。跨進山門就進入了大佛寺景區。上行至中部有一個庭院內為碑林,收集了不少現代書法篆刻作品。院內廊下設有茶座,可在古典樂曲聲中品茶休息、欣賞碑刻。在近山頂處有一簾瀑布,是我們進山以來看到的唯一水景,不少游人在這兒歇腳觀景。我很快就登上山頂。頂上為一處不小的平臺,邊上就是陡峭的千尺崖壁,樂山大佛就依壁而坐。
連接兩山的廊橋
沿山邊而建的觀景長廊的右側是大佛的頭頂。為了全面細致地觀賞大佛,我選擇了四個位置:一,在山頂,可近距離觀佛的頭頂。佛頂像個小廣場,上有1021個發髻,每個發髻可安放一張大圓桌,可見佛頂之大、智慧之深!二、沿棧道下至頭側位置,可近距離平視大佛的五官;三、再下至其胸部,可觀賞佛的上半身;最后下到大佛的足下,仰視安詳雄偉的佛姿。通過不同角度與方位的欣賞,我對大佛的形象和意蘊有了一定的認知,感受多多。首先覺得大佛的選址與構思獨特精到:沒有讓大佛高居于山顛或隱身于幽谷,而是臨江而坐,直面關照著三江與大地,關照著庶民的疾苦,叫人感到佛心與百姓的情感是那樣貼近!其次,大佛的形態十分質樸、祥和,鐫刻刀法遒勁簡潔,具有鮮明的工藝美特點。這種簡約概括的形象塑造,淡化了外形的細部刻畫,著力透射的是佛心境界,表現手法尤為高明!其先進的工程技術水平確保了大佛千年的安穩,更令人嘆服!我深為造佛的先輩們所具有的智慧和毅力而自豪(歷時90年才完成)!不由想到,在文化藝術寶庫中,我等中華子孫又能留下些什么讓后輩們驕傲呢?
佛頂
大佛胸像
關鍵字: 樂山大佛 公交車 汽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