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彝族
大學四年,玩的最要好的室友是位彝族兄弟。每每聽他談起家鄉的趣聞軼事,我總想身臨其境領略一番。2006年暑假,正準備打包回重慶,兄弟邀我去他鄉村過彝族年。不加思索,頓時就從嘴里崩出兩個英文單詞:“no,promble!”兄弟告訴我,他們那里比較窮,文化上同漢族存在一點差異。除此以外,人人都很好客。我們去的時候,正好遇上彝族過年,每家每戶都要殺豬以示慶祝。
第二天清晨,我們幾個人大包小包往身上一扛便踏上了路途。幾經周折,終于到達目的地。
品味一:衣 兄弟告訴我,四川大涼山是彝族真正的“大本營”。他們這里只是一小部分,可就這一小部分也夠我慢慢品味了。其實,他們的村民穿著十分樸素,和漢族一樣,沒什么差異。但火把節(彝族一種傳統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時,他們就要穿上民族特有服飾,布料很一般,類似于長裙,中間繡有民族特有圖案,婦女頭頂一大帽子。與“雍容華貴”根本沾不上邊,但穿在他們身上卻特別有味道。與城里花枝招展的穿著形成鮮明對比。舞動的長裙,美妙的圖案,頃刻間顯出彝人的熱情,奔放,但不張揚。令我們很自然的溶入其中,加入他們的“打跳”(類似與一種舞蹈)隊伍。
若您也有機會品味一番,記得穿彝族服裝合影留念!
品味二:食
非常簡單。幾個土豆,一把青菜,幾片瘦肉就是一頓飯。可別小瞧這土豆青菜,都是鄉民們自給自足的成果。生長在3000米土地上,絕無任何污染,這才叫“純綠色”。提起土豆,我一連吃了好幾個,松軟可口,淀粉含量適度,咀嚼后留有一種豆奶的清甜。
火把節當天,家家戶戶殺豬,您先別嘴饞。不是殺完豬往鍋里一煮就完事,殺煮也有一定程序,聽說是習俗,煮頭的擺放位置等等都很講究。開吃了,大塊大塊豬肉拿起來就往嘴里塞,那種酣暢淋漓的場面,想想張飛怎樣吃肉就明白了。噎著了吧,別急,來杯當地特產——酥油茶,輕松一下喉嚨。
品味三:住
想想三國演義中的“茅廬”就有印象了。由于山高路陡,要建磚砌平房比登天還難。但彝族間的友誼,互幫互助建造成了一座座參差不齊,卻又緊密相連的茅屋。我想,這樣的茅屋雖顯破舊與俗氣,但鄰里間的相互往來與關懷,更增添了一份同族之情。相較于那些住毫宅洋房,一個月才和鄰居說上幾句話的人來說,更顯珍貴!
品味四:行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用這句話來形容他們的道更加貼切。行走于鄉間小路,一塊石頭,一朵小花都能引起我的注意。至高處,回頭一望,有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矮矮的白云,綠油油的草地,延綿彎曲的青山,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卷。深呼吸,感覺整個畫面吸入肚里不愿吐出。當心,別呼吸太猛,不然螞蟥鉆進您褲子和衣袖吸血。不用怕,兄弟在身邊,拿出隨時準備好的鹽撒一把就能驅走螞蟥。
品味五:交流溝通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交往日趨密切。當地的青年一點都不保守,向我們用漢語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當然,彝族間說彝語,我基本上聽不懂。而我說得最多的是“依果”(彝語,謝謝的意思)。老人們由于很少離開村子,不會說漢語。但當遇見我們外來朋友時,掛在嘴角的笑容足以說明他們的熱情與好客,同樣,我們也以這種方式表達漢族同胞的尊敬與感謝。“溝通”——無處不在!
品味六,七……等待著您!
關鍵字: 彝族 酥油茶 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