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新春千里宜賓行(三、四)
(三)、石海洞鄉探天坑
興文縣是一個苗族聚居區,地處川南山區云、貴、川三省交匯處,以喀斯特地貌的石林景觀和巖洞風光著名,被譽為“石海洞鄉”。
大年初二,我們從竹海西大門出發經龍頭沿二級公路經過興文縣城一直可以到達石海洞鄉景區。本來以為宣傳了那么多年的老景區,今天又是初二旅游高峰,游客一定會人如潮涌、摩肩接踵、蜂擁而來。不料沿公路到了山頂卻看不見什么游人和車輛,只看見一個叉道盡頭有施工車輛穿梭,到處是水泥、石子、預制板等建材,還以為是走錯了,到了人家的什么工程工地。于是繼續沿公路向前走,在一三叉路口停下問路,被告知走過了頭,就是剛才那個工地!原來石林景區雖然早已名聲在外,但是由于缺乏開發資金,多年來一直處于原始狀態,直到2002年國慶前夕才由成都綠野集團投資,在景區修建游山道路、建立游客中心和停車廣場、完善巖洞燈光及利用天然地勢圍建高山湖泊等基礎建設工作,預計到2003年五一黃金周才能正式完工。現在連汽車都只能停在公路邊上,孤零零的售票亭看上去更像一座wc,除此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現成的建筑了。時逢陰雨連綿,更使人感到冷冷清清,心中不免對景區的好感大打折扣。
進入游山道,我們身邊兩個8、9歲大、鼻涕吸溜的小男孩出人意料地用尚屬標準的普通話(在四川的山區連許多大人都幾乎聽不懂普通話,更別談說了)自我介紹可以為我們當導游,“人家公司要50元,我們只要20元。我們可以先免費給你們講解幾個景點,你們滿意之后再請我們”,聽了這番自薦介紹,看著這兩個小不點,我們真有點像在聽小品一般地忍俊不住。我只好告訴他們,我們喜歡自己看風景,不喜歡聽別人介紹什么傳說故事,送你們兩塊錢去買糖吃,趕快去找別的游客吧。原以為他們還會繼續糾纏,卻不料小東西接過錢規規矩矩地說了聲謝謝就轉身走了。
興文石林雖然比不了云南石林的奇特和壯觀,但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地表奇峰林立,千姿百態,地下溶洞交錯,石峰石柱石筍石巷等孤峰獨立的溶巖景觀隨處可見。有一個天泉洞,洞體規模宏大,為多層長廊和廳狀地下巖溶洞穴,洞道總長4.2公里,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正在內部裝修不開放,只能遠遠地站在洞外張望。天泉洞出口處有一個神奇的“天坑”--大漏斗,當地人叫它“天下第一大漏斗”,該坑比號稱世界之最的直徑330米、深70米的美國阿里西波大漏斗還大得多。天坑是一種自然景觀,一般地處山頂,四面絕壁,中間突然向下凹陷形成一個深不可測的深坑。這種天坑奇觀在廣西樂業和重慶奉節及四川雅安都有,但各具特色,風格各不相同。興文天坑的氣勢宏大,下部呈圓錐漏斗形,中部向上絕壁突起,在坑底仰頭難見山頂,直徑之大對面遙望難見游人,真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可謂實實在在是“鬼斧神工”之大作。
(四)、跋涉苗嶺訪懸棺
初三早上從興文縣城出發,經石林后轉入望不見盡頭的層疊群山向珙縣洛表鄉的懸棺景區挺進。興文南部是人煙稀少的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苗鄉高山,上百里荒山野嶺難見行人蹤跡。李瓊歌里唱到山路十八彎,可是這苗嶺的山路何止一百八十彎!彎彎環環相扣、山山嶺嶺相連,窄窄的石子公路道旁就是懸崖深谷,加上當天滿山大霧彌漫,對面十米不見人,我一直是大氣不敢出雙眼直瞪前方慢慢駕駛。幸好雖然路況極差但是車輛少而又少,幾十公里的盤山公路我幾乎不記得會過什么車子,加之第一天的“準車禍”教訓,可謂是因禍得福,如此惡劣的山道竟然平平安安地走了過來。
其實,如果不是山道險惡、云遮霧罩,這川南苗嶺的風光還真是一流的。在石林之后大約十多公里的一個叫大雪的苗鄉,也有大量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景觀,山勢陡峭、石峰林立,與桂林山水和張家界風光都有相似之處。可惜當時云霧實在太大,既不能攝影也無法攝像。天上還落著小雨,道路泥濘不敢冒然停車前去觀光,加上趕路心切,只好與奇山異水優美風光失之交臂。
走下苗嶺之后的第一大鎮是興文縣的九絲鎮,出鎮口只見道旁一酒店高懸“僰道飯莊”字樣的招牌,估計心儀已久的僰人懸棺已經不會很遠了。果然,就在出鎮口不遠的前面一處依山傍水的山道旁,我們發現了高高的崖壁上布滿了人工開鑿的方孔和空穴,那就是懸棺遺址。事先從網上查得的資料表明,僰人懸棺主要分布四川的珙縣和云南的威信等地,其中以珙縣最為集中,卻不想興文縣境內也有。在珙縣的曹營、洛亥、洛表、羅渡等地,都有懸棺遺跡。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那里是國內最大的懸棺保護基地。1988年,麻塘壩僰人懸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麻塘壩是一塊南北長約千米、東西寬約3、5百米的平壩,一條小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水東西兩岸是懸空高聳的峭壁。在數十至上百米高的山崖絕壁處分布著兩百多具懸棺和無數存放懸棺的穴孔遺址。放置懸棺的崖壁上還有許多赭紅色涂料的巖壁畫,線條簡潔但較為寫實,其中的銅鼓、巫師和騎馬之人一望即知,與我曾經看過的以寫意為主的廣西左江花山壁畫有很大的不同。
在麻塘壩懸棺博物館,我們邀請了珙縣民族職業中學的懸棺研究專家黃華良老師為我們講解。他目前正在撰寫《懸崖上的民族》一書,對于僰人歷史和懸棺葬風俗研究較為精通。僰,棘字下面一人,表明了僰人是一個長期與荊棘叢生的大山森林為伍的少數民族。據《中國民族史新編》介紹:僰族源于氐羌集團,原居住地為西北地區,后逐漸南遷。僰人以膘悍、善騎、勇武著稱,周朝時因助武王伐紂有功,被冊封為“僰侯”,在西南建立了“僰侯國”,今云南昭通和四川宜賓一帶都曾經是僰人的聚居區。珙縣、興文與云南接壤,為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開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所轄。這個“犍為郡”即今樂山犍為縣的名稱淵源。
懸棺為風葬的一種,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而且并不限于僰人,它是古代南方多個少數民族的習俗。懸棺幾乎都集中在面臨蜿蜒流淌的小溪大河、背靠峭如斧劈的高山峭崖上。在國內比較有名的有江西龍虎山(春秋時期)、福建武夷山、重慶小三峽(戰國晚期)等懸棺遺址。奇怪的是每個地方的懸棺都僅僅在歷史上存留了一個時(商周時期)期,以武夷山懸棺出現的最早,大約在周代。而珙縣的僰人懸棺出現比較晚,并且是整個中國懸棺葬的終結地,隨著明朝萬歷年(1573年)間14萬明軍對僰人的一場大規模剿殺,這個神秘的民族和懸棺葬俗從此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由于整個民族的消亡,加上僰人沒有文字,因此,關于僰人的許多歷史都僅僅存在于只言片語的文獻中。剩下的就只有很難令人信服的傳說故事了。在黃老師將近兩個多小時的導游講解中,似乎除了傳說之外,我幾乎沒有記下什么其他的內容。其實,據專家評說,珙縣懸棺究竟是僰人還是僚人尚在爭論之中并缺乏結果。看來搞清楚這些問題絕非我輩的學識所及。
關鍵字: 興文縣 少數民族 武夷山 海洞鄉 聚居區